近日,四川多地的小麦进入孕穗期。在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得益于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小麦长势良好,产粮潜能得到进一步挖掘。
“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良种和技术支撑,绿色、生态、高效、高产、优质等方向是我们小麦科研工作者前行的目标。”近日,在四川省“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绿色高效小麦重大新品种培育”(以下简称“项目”)的2022年度总结会上,项目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魏育明如是说。
近年来,绿色、生态等成为“三农”领域的热词。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四川小麦专家们如何通过一粒麦种实现优质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2年5月,川农大小麦专家在绵阳市梓潼县进行国审品种“蜀麦133”测产验收。
培育优异品种
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
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176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四川3个小麦品种入选,“蜀麦133”作为高产品种类别小麦名列其中。这也意味着“十三五”以来,四川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增至8个。
事实上,长江上游区国审品种较其他麦区国审品种困难得多。由于长江上游区生态的复杂性以及严苛的审定标准,长江上游各省份自1998年以来仅有39个(四川省37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
“过去一年,项目共有3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蒲宗君告诉记者,其中“蜀麦133”通过国家审定,“蜀麦1868”和“内麦416”通过省级审定。值得一提的是,“内麦416”已通过国家区试等待审定,此外,还有“蜀麦1958”“川麦618”等一批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区试等待审定。
蒲宗君介绍,在四川省和国家区试中,“蜀麦133”分别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4%和8.5%,是迄今为止四川白粒小麦产量最高的品种,入选2023年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内麦416”则分别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9.7%和8.2%,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和赤霉,达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蜀麦1868”赤霉病抗性突出,达到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标准。
生物育种专家组组长、川农大副校长刘登才表示,在保持高产基础上,这些优异品种具有兼抗多种病害、氮磷养分高效、抗穗发芽和优质等性状,为四川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良好基础。
挖掘育种潜力
种质资源中筛选优质抗性基因
“围绕绿色、高效育种需求,我们发掘了多样化基因源,通过组装聚合优良基因,创制绿色高效育种新种质,从而实现创新种质从‘理论应用’到‘技术应用’的关键突破。”川农大小麦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陈国跃说。
过去一年,项目共创制了小麦绿色高效育种新材料8份,如“蜀麦2321”“中科麦143”“蜀麦2176”等。“它们的共性体现在都具有抗条锈病等性状。”陈国跃解释,川西北是我国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秋季菌源基地,也是我国小麦丧失抗病性的易变区和新小麦品种产生的重要源地。
项目建立了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抗性表型精准鉴定技术规范。陈国跃介绍,这系统展示了中国地方种质抗条锈病多样性及其抗性基因的复杂性,明确了800余份小麦地方种质抗条锈病潜在育种利用价值。同时,鉴定了一批包括“安岳红”“高县光头麦”在内的早熟、多分蘖、灌浆快且具有条锈病稳定抗性的优异种质。
“基于全基因组和遗传连锁作图,我们还鉴定和解析了23个来自国内地方种质的具有重要育种利用前景的条锈病抗性新基因/位点/区段,并建立了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条锈病抗性基因多样化布局育种,以及种质资源向基因资源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魏育明说。
实际上,在四川小麦品种审定中,品种条锈病抗性是硬性指标。四川作为小麦条锈病病菌的必经之地,推广含抗条锈病性状的小麦品种,使得条锈菌“无处落脚”,进而阻拦菌源积累后向东传播,可有效保护中、东部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全。
唤醒品种潜能
关键栽培技术助力提质增效
有了好的品种,还要有相配套的技术来激发品种潜能。
“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和西南冬麦区小麦绿色丰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了品种的生产潜能,为我省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魏育明表示,这两项技术还入选了2022年农业农村部全国主推技术和四川省主推技术。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博士刘淼介绍,针对四川及长江流域日趋严重的稻茬小麦播期湿害难题,小麦科研工作者将机具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相结合,研发了“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实现高质量一播全苗,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升。
“在栽培技术上,绿色丰产栽培技术可实现增产10%—15%,节支增效30%以上,同时还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利于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刘淼说。
良种配套良技应用于生产需要推广示范。小麦栽培专家、川农大教授樊高琼介绍,目前,项目已在成都平原(崇州市、大邑县、广汉市)、川中丘陵(中江县)、川北丘陵(梓潼县)、川东北丘陵(南部县)等不同生态区建立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亩增产50—120公斤,亩节本增收合计200元以上。
刘登才表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保障粮食安全是根本,项目要注重新材料创制、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突破和新成果应用。
“2023年,项目各团队将围绕完善小麦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筛选兼具三种以上绿色高效性状的小麦重大新品种,推进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熟化与示范应用,加强苗头性小麦重大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赋能。”魏育明说。(全媒体记者杨都)
责任编辑:邓嗣华 周艺 左杉 聂姚
总平台审核编辑:傅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