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研发出这样一种“微生态制剂”,它不仅功能多样,工艺先进,且有独特的专一性,可针对大棚蔬菜和草莓发生的病害对症施菌,不用农药和化肥仍可保障植株健壮状生长,成功解决了土壤连作障碍治理的难题。”近日,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积微成著”团队负责人付浩然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团队研发的微生态及应用效果。
原来,山东农业大学“积微成著”团队在生物农药研究中,针对土传病害靶标,筛选芽孢杆菌新菌株和驯化提高抑菌活性,对症使用功能微生物,构建高效生防菌群,建立多菌株共发酵技术工艺路线,精准调配天然富营养载体,加工成专用于治理大棚蔬菜和草莓连作障碍的“微生态制剂”,攻克了传统微生物菌剂活性不高、靶标不明、功能单一、载体拼凑、工艺繁琐等技术难点。
团队负责人付浩然,在大二阶段开展社会实践间期间,了解到大棚蔬菜种植中,农户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剂量较推荐标准高出 2 至 10 倍,农产品中农药和化肥残留失控,农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堪忧。自彼时起,他常常思索能不能找到一种绿色投入品,以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既能保障农产品高产绿色,又能守护土壤生态健康。本科实习和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通过不断向老师学习和潜心研究,在导师指导与个人的努力下,“积微成著”团队应运而生,开始探寻设施连作障碍的关键因子,破解微生态制剂多而不强的难题。
“积微成著”团队在全国5省开展广泛调研,基于温敏基质和定向驯化技术,精准获得高效功能微生物千余株,构建一专多能的高效菌群。此外,还探究了多种功能菌共发酵条件,创建了稳定的功能菌共发酵工艺。同时,添加多糖益生元构建功能菌、作物和土壤三元共享的天然富营养载体,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态制剂。
拥有了微生态制剂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团队开始在山东潍坊安丘、山东泰安岱岳区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的3个草莓试验基地进行示范。这些大棚草莓种植基地,普遍存在土传病害发生重、土壤酸化、盐渍化和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对棚内土壤施用微生态制剂,进行土壤调理改良,不仅代替了土壤化学农药消毒,还减少了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的使用。经过3年的调理,试验基地草莓产量增加10%左右,增加收入800-1500元/亩,助力农民节本增收2000多元/亩,与试验基地形成长期合作。
在草莓大棚试验成功后,“积微成著”团队又在山东聊城莘县和枣庄山亭的番茄基地进行试验,当地土壤薄瘦,肥力不足,农药残留多,经过“积微成著”团队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农药减施45%-67%,番茄年平均增产8%-15%,番茄品质大大提升。目前,“积微成著”团队的微生态制剂已经在省内外累计推广上万亩,每亩增收200元至1800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来源:王开运教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