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地处黄河岸边的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多了一批农业科研人员的身影,他们多数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派来的“第一镇长”。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长胜介绍:“2020年,我院将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融合起来,创新实施‘三个突破’战略,在山东选择了郓城等3个县,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3年选派300人,投资3亿元以上,在3个县内打造若干个单体示范模式。”
2020年8月4日,22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来到了郓城县,来到了黄河滩,他们多数人直接到乡镇担任“第一镇长”。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第一镇长”们在郓城过得怎么样呢?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精准对接乡镇的产业发展需求
38岁的王金平是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的一位女博士。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与郓城县对接的过程中,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玉皇庙镇提出该镇近年来果树种植面积增大,但管理水平上不去,希望能派来一位懂果树的年轻专家。
“搞农业科研,就是要扎根基层,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冲在前面。”王金平说。尽管孩子还在上小学,王金平仍然选择了报名,成了玉皇庙镇的“第一镇长”。
来到郓城后的第一个月,王金平就跑遍了郓城县内的3万多亩果园,围绕品种更新、郁闭园高光效改造等内容,为每一处果园开了“药方”,每周都为果农讲课。2021年开始筹建精品种植示范园,实现“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出台的《关于在山东省东中西部建设三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的实施意见》提出,结合示范县科技需求,组织该院精锐力量和院外高水平人才团队,按照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标准量化、进度科学、措施有力、考核严谨的要求,为示范县量身定制工作规划,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形成特色、三年全面完成”目标。
每个“第一镇长”都能整合全院力量
“别看我这个‘第一镇长’好像是在他乡孤军奋战,实际上我随时可以整合全院的力量为我所用。”7月28日下午,冒着夏日暴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博士、李集镇“第一镇长”厉广辉指着正在建设的“种养加循环芦笋现代农业产业园”告诉记者。
作为沿黄主要乡镇的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黄河滩区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5%以上,乡镇经济欠发达,农民增收困难。厉广辉到来后,发现黄河滩区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芦笋生长,就制定了芦笋全产业链发展目标和计划,很快就得到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大后方”的全力支持。
“每一位‘第一镇长’,都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派到乡村振兴一线的‘突击队’。‘大后方’要做到‘要粮给粮、要炮给炮’,让每一个‘第一镇长’都能整合起全院力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三个突破”驻郓城县工作组组长张文君说。
“三个优先”作支撑,即课题项目要优先在示范县落地,技术要优先在3个示范县推广应用,成果要优先在3个县转化落地。同时,农科专家工作室、“科教兴村”计划、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示范县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平台,都要在示范县落地。
“九大行动”作保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要求,该院自2020年起着力推进的“藏粮于技”科技保障、产业兴镇(村)科技振兴、品牌农产品科技支撑、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乡村人才技能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提升等“九大行动”,都要与示范县紧密结合。
实践中蹚出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路径
郓城县是山东著名的产粮大县,小麦播种面积约145万亩,玉米播种面积约128万亩,粮食总产量在26亿斤以上。因此,对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樊庆琦来说,他的任务就不仅仅是其所在乡镇的产业振兴,而是要在郓城县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稳粮增收路径。
“郓城县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种粮和打工。”樊庆琦说,“一方面,我们科研院所要主动对接新型种粮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快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绿色种粮和精准种粮。另一方面,还要建议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实现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南赵楼镇甄庄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庆涛的带领下,村党支部领办起郓城县润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设施蔬菜,已建起占地500余亩的蔬菜种植园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的李志鹏担任“第一镇长”后,把这里作为科技转化着力点:“一是在这里搞集约化育苗,解决当地品种杂乱和种苗质量差等问题;二是把此处建成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的基地,带动提升全县种植水平;三是落地智慧菜园、产业融合等项目。”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三个突破”驻郓城县工作组成员孙家波介绍,通过一年的时间,“第一镇长”们已通过示范园区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循环农业和智慧农业等着力点,在实践中蹚出了“科研院所+示范园区”“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组织”“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科研院所+特色产业村”等路径,助力郓城县形成了“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发展局面。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单位:农民日报社
责任编辑: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