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科技兴农 » 正文

延安大学王晓涧:为陕北小杂粮注入更高的科技含量

发布日期:2022-01-22  来源:延安日报 延安学习平台  作者:孙艳艳 杨亮 郭子仪 范筱霞  浏览次数:17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在陕西延安甘泉县工业园区见到王晓涧时,他正身着工作服和技术人员就荞麦粉条的生产进行技术交流。今年44岁的王晓涧是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自2000年起,他一直在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除了进行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专业的教学外,他还对农副产品深加工进行课题研究。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长大,对陕北的小杂粮

在陕西延安甘泉县工业园区见到王晓涧时,他正身着工作服和技术人员就荞麦粉条的生产进行技术交流。

今年44岁的王晓涧是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自2000年起,他一直在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除了进行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专业的教学外,他还对农副产品深加工进行课题研究。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长大,对陕北的小杂粮加工情有独钟,长期以来致力于挖掘陕北小杂粮潜能、研究杂粮食品,欲为陕北小杂粮注入更高的科技含量。

王晓涧(右)和技术人员在查看荞麦粉条生产情况

“延安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学科选题也特别关注延安地方特色。”王晓涧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粗粮成为新“食尚”。荞麦性甘味凉,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等功效,尤其对血糖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苦荞,控糖效果更好。他和同事们多次考察后,最终决定将荞麦加工成粉条、米粉,并通过实验室研发,证实了荞麦粉条的可行性。

“科技成果转化以后,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荞麦加工产品,不仅让大家可以吃到更多的健康食品,还能让荞麦产值翻倍,实现荞麦产值最大化。”王晓涧说。

最初,因为荞麦本身的韧性不好,成果转化中,出现了易碎、黏性不好等问题,王晓涧就每天待在工厂里,和技术人员反复调整配料,最终通过淀粉比对、筛选等方法解决了荞麦韧性不够的问题。目前,他的荞麦粉条科研技术已经进入生产阶段,可根据不同需求生产出不同荞麦含量的粉条,满足客户需求。

荞麦粉条研发成功后,王晓涧又将目光转向了杂粮蛋卷、杂粮干面皮等。2020年8月,王晓涧在甘泉县工业园区技术扶持下成立了食品科技公司。“我们的研究方向要和本地的特色资源结合起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的潜能,让它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老百姓,这也是高校助推产院结合、产院合作的一个方向和具体实践。”王晓涧说,“通过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用科研给小杂粮插上翅膀,让它走得更远。”

多年来潜心研究,王晓涧发表科研论文20篇,获批1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主持了省、市、校级8项纵向课题、22项横向课题,参与了12项课题。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11月被评选为“圣地英才计划”榜单人物。

来源:延安日报

责任编辑:田欣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