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陕西体量最大、功能最完整、价值最高的生态空间,这里孕育了多种动植物,更有四大生态宝贝——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和羚牛。
陕西自然博物馆的神奇秦岭展厅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背景,向大家再现了“秦岭四宝”,其中一个场景再现了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在春天早晨活动的景象。
大熊猫憨态可掬,却属于食肉目熊科动物,是货真价实的猛兽。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素食主义者,而是在演化过程中逐步由食肉变为食竹。
爱吃竹笋,偶尔开荤
大熊猫爱吃的食物是竹笋。每年从春到秋,为了吃到不同海拔、不同竹子的竹笋,大熊猫从山腰迁徙到高山,这叫“赶笋”。在秋冬季节竹笋匮乏的时候,大熊猫以鲜嫩的竹叶和竹茎为食。在吃竹茎时,大熊猫会把外层绿色坚硬的竹皮去掉,只吃浅色的嫩竹。除了竹子和其他一些植物,大熊猫有时也会捡食动物的尸体,或捕食较小的动物,以补充动物蛋白。
陕西自然博物馆神奇秦岭展厅中的大熊猫标本
大熊猫的“伪拇指”
如果仔细数大熊猫的前掌就会发现,大熊猫一共有6个指。多出来的一个“拇指”是由腕中的一块小骨头变异形成的,长度增长了许多,内侧还附着了一小块特有的肌肉,方便持握,称为“伪拇指”。这根伪拇指支撑着大熊猫前爪肉垫,5个真正的指形成另一个肉垫轮廓,两个肉垫之间形成一个凹槽,这个凹槽恰好方便抓握竹子。
大熊猫的“六指”结构
发现秦岭大熊猫
四川是最早发现大熊猫的地方。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郑光美老师意外得知了秦岭中发现“花熊”的信息,很快便确认了“花熊”就是大熊猫,并于1964年发表文章,正式确认了秦岭是大熊猫分布地。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遮挡了北方的寒流,前面的汉江又提供了水汽,让秦岭南坡成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
独特的秦岭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与四川的大熊猫在外观上有明显差异,四川大熊猫头长似熊,秦岭大熊猫头圆像猫;四川大熊猫的毛色黑白分明,秦岭大熊猫躯体和头部的毛色虽然也是黑白色,但黑非纯黑,白也非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四川大熊猫的体长最长为1.5米,秦岭大熊猫能达到1.7米;秦岭大熊猫体态比四川大熊猫更丰腴富态,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
陕西自然博物馆神奇秦岭展厅中的大熊猫标本
大熊猫秦岭亚种
2005年,秦岭大熊猫被世界科学家确认为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大熊猫秦岭亚种。
更为特殊的是,只有秦岭中存在棕色大熊猫。2009年,秦岭中发现了棕色大熊猫“七仔”,它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只能为人类近距离观察和研究的棕色大熊猫实体。
棕色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密度更大,更容易看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生存着345只野生大熊猫,占大熊猫总数的18.5%,种群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了217%,增幅为全国最高。
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大熊猫从“濒危”级别降为“易危”级别,这意味着在我国的大力保护之下,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极大恢复。
来源:陕西省国资委
责任编辑:宋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