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阿里7月22日电 “东有茶马古道,西有盐羊古道”。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西藏阿里地区,一条延续千年的盐羊古道正焕发新生。近日,“学习强国”记者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采访团走进阿里革吉县擦咔乡,探寻这条古道的今昔变迁。
位于阿里革吉县擦咔乡的章仓三湖。“学习强国”记者 贺艳花 摄
从阿里行政中心狮泉河镇出发,沿317国道向东行驶约320公里,一片洁白如镜的盐湖跃入眼帘——这便是孕育“盐羊古道”的章仓三湖。藏语中,“章仓”意为“石头堆起的山”。章仓三湖,就是山边的鲁玛仁布错、吉嘎错、卡庆错三个连成一片的咸水湖,总面积达121.5平方公里。
早在一千多年前,当地的盐帮将“章仓三湖”的自然盐用羊驮的方式,运送到阿里普兰、日喀则,以及印度、尼泊尔等,以盐易物,换回青稞、砖茶等生活必需品。这条用羊蹄踏出的商贸通道,不仅见证了藏北高原上先民的智慧,更凝练出坚韧不拔的“盐羊精神”。2014年,擦咔乡羊背驮盐习俗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4岁的革吉驮盐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布玛尔,和照片中的自己合影。“学习强国”记者 贺艳花 摄
如今,盐羊古道的故事仍在续写。距离盐湖不远处,擦咔乡粗盐巴加工厂内,简装盐、热敷盐等产品整齐陈列。“2019年至2024年,加工厂销售盐巴870吨,创收425万元,纯利润达278万元。”擦咔乡党委书记贡确次仁介绍,从原始采盐到产业化发展,盐业已成为当地农牧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章仓三湖的湖面上,4位采盐的村民边哼唱着采盐歌曲,边进行堆盐工作。“学习强国”记者 贺艳花 摄
盐湖畔,堆盐、装盐的劳作场景延续千年。这里至今保留着传统人工采盐模式。“尽管采盐近千年,盐湖依旧白茫茫一片。”贡确次仁解释,不引入大型机械开采,正是为了保护盐湖生态,确保可持续发展。因此,章仓三湖的盐在当地既被称作“经济盐”,更被誉为“生态盐”。
立足未来,擦咔乡计划深挖“盐羊古道”文化底蕴,整合境内岩画、石柱群、古遗址等资源,打造以盐业加工和文旅融合为龙头的产业体系,让千年古道在新时代焕发璀璨新生机。(“学习强国”记者贺艳花)
责任编辑:林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