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科技 » 科技动态 » 正文

新疆改良超50万只哈萨克羊

发布日期:2025-07-23  来源:石榴云  作者:马帛宇  浏览次数:1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记者从新疆畜牧科学院获悉:新疆哈萨克羊遗传改良与杂交育种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已累计改良哈萨克羊51.4万余只,生产经济杂交羔羊56.5万余只,为农牧民增收约1.7亿元。哈萨克羊主要在新疆牧区养殖,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等特点。同时,受遗传特性影响,该品种产肉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尾巴粗大、尾脂占比高,对饲草料消耗较高,难以满足市

记者从新疆畜牧科学院获悉:新疆哈萨克羊遗传改良与杂交育种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已累计改良哈萨克羊51.4万余只,生产经济杂交羔羊56.5万余只,为农牧民增收约1.7亿元。

哈萨克羊主要在新疆牧区养殖,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等特点。同时,受遗传特性影响,该品种产肉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尾巴粗大、尾脂占比高,对饲草料消耗较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须通过遗传改良提升品质。

新疆畜牧科学院绵羊生物育种技术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的专家在昭苏县哈萨克羊改良场检查羊只情况。(摄影:马帛宇)

2013年以来,新疆畜牧科学院绵羊生物育种技术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选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作为试验示范区开展改良攻关,试验采用国际知名肉用品种特克塞尔羊为父本、哈萨克羊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在保持适应性的同时,改良地方品种的遗传缺陷,打破了国内新培育品种适应性差、推广难的困局。经过连续多代遗传评估,杂交后代不仅产肉性能大幅提升,而且能很好地适应草原放牧。

改良后的品种平均每只杂交羔羊售价比传统哈萨克羊高200元至300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

此外,团队将基因和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于核心群种羊选择,在改善产肉性状和羊尾性状上成效显著。通过导入特克塞尔羊的双肌基因和开展双肌基因标记选择,组建起5300余只的“双肌型”肉羊育种核心群,其一世代、二世代胴体重较哈萨克羊分别提高18.04%和11.46%,尾脂分别减少85.58%和89.88%,进一步提升了肉用性能。团队还利用首次发现的与尾巴长度和尾椎数相关的短尾基因分子标记进行选择改良,改良后的绵羊比传统哈萨克羊尾巴长度缩短了5.44厘米,为培育无需断尾的肉用绵羊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新疆畜牧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刘明军表示,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改良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核心群种羊选择力度,不断提高个体生产性能,扩大示范推广区域,为广大农牧民和养殖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种羊。

责任编辑:杨凡 林莺 马海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