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成宫 作者:北京印刷学院 集体创作
观耕台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邹峰团队
神仓 作者:小菓点心模具博物馆 于进江
庆成宫、观耕台、神仓共同构建了古代农耕文明的核心记忆。庆成宫作为皇家祭祀的终章,以金碧辉煌的殿宇见证帝王与土地的契约;观耕台以高台视角俯瞰农耕仪式,彰显“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神仓以圆形建筑象征“天圆地方”,储藏的谷物既是祭祀圣物,亦是土地馈赠的见证。三者串联起“祭天-亲耕-储谷”的完整礼仪链,体现了农耕社会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帝王通过仪式强化统治合法性的深层逻辑。
庆成宫:礼乐农桑的终章
庆成宫始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原名“斋宫”,是皇帝祭天祀地前的斋戒之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这座建筑被改建为庆成宫,成为皇帝完成“亲耕享先农”礼后犒赏群臣的殿堂。主体建筑为绿琉璃瓦歇山顶殿宇,五开间前设月台,内饰金龙和玺彩画。每当春耕礼成,皇帝会在这里设宴款待文武百官,乐舞生们奏响中和韶乐,舞姬们跳起干戚舞。庆成宫是先农坛“祭祀-亲耕-庆成”完整礼仪链的终点,见证了古代帝王“劝课农桑”的治国理念。
北京印刷学院集体创作的“庆成宫”印章,以3D打印技术复刻了这座皇家宫殿的威仪。印面二字如青铜鼎文,边款镌刻着“皇帝‘亲耕享先农’礼成后举行庆贺典礼以及犒赏随从和文武百官的宫殿”的铭文。
观耕台:俯瞰土地的视角
每年仲春,皇帝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完成亲耕礼,随后登上观耕台。三公九卿们手持农具,在耤田里往来耕作。皇帝则端坐在高台上,看着这片象征天下的土地,心中涌动着“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明代时,观耕台为木结构,清乾隆年间改为砖石砌筑的须弥座高台。台高1.9米,边长16.06米,四周环绕着汉白玉栏板,柱头雕刻着云龙纹。
邹峰团队创作的“观耕台”印章,以3D打印技术凝固了这座高台的历史记忆。印章的印面线条如刀刻般凌厉,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犁铧破土的声响。
神仓:谷物的神圣旅程
每年秋收后,天子亲耕的耤田谷物会被送入神仓。这些谷物经过严格的筛选与晾晒,被储存在仓房中。它们不仅用于皇家祭祀典礼,还象征着皇帝与土地的神圣联系。仓房内的雄黄玉旋子彩画,既是为了驱虫,也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威严。神仓建筑群初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原为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仓制圆形,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前为收谷亭,东西为仓房。
于进江设计的“神仓”印章,采用木头材质与榫卯结构,激光刻制出这座“天下第一仓”的轮廓。印章的木质纹路间,仿佛能闻到谷物的清香。
三枚印章恰似一部微缩的农耕史诗:庆成宫印勾勒出礼乐的终章,观耕台印凝固了俯瞰土地的视角,神仓印则镌刻着谷物的神圣旅程。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农具,被制印人精心拾起,谱写成跨越时空的文明和弦。
责任编辑: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