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经营有道 » 正文

让技术经理人成为价值共创者

发布日期:2025-06-0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思隐  浏览次数:1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在近期举办的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一支由近200名身穿蓝马甲技术经理人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团”引发关注。这群活跃在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需求间的“科技红娘”,正在用专业服务提升成果对接效率,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具有积极意义。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生产要素重组。科研院所每年都有不少科研成果诞生,但要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化

在近期举办的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一支由近200名身穿蓝马甲技术经理人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团”引发关注。这群活跃在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需求间的“科技红娘”,正在用专业服务提升成果对接效率,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具有积极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生产要素重组。科研院所每年都有不少科研成果诞生,但要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化,需要将科技创新全链条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有机融合。科研人员熟悉技术机理,却难以摸准市场需求;企业家了解产业发展,却难以掌握实验室的前沿突破。技术经理人的价值,恰恰在于运用其“复合知识图谱”,通过技术评估、知识产权布局、商业模式设计等专业服务,将碎片化的创新要素重新编码,消除科研和企业之间的“两层皮”,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下基础。

近年来,不少地方加快出台相应举措,推动技术经理人群体发展壮大。例如,在安徽,不仅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系列(专业)中特别增设了技术经纪人类别,还出台《安徽技术经理人佣金收取指导意见》和《技术经理人培育规范》,全面搭建安徽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体系。

当然,作为伴随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新型职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时间较短,水平良莠不齐,职业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不完整、发展培养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层出不穷。要让技术经理人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力量”,仍有不少难关需要跨越。

首先,优化以成果转化价值为导向的职称评审体系,将技术合同金额、项目产业化效益等量化指标纳入评价标准,引导技术经理人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变化。同时,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固定薪酬+转化提成+股权激励”等复合型收益结构,让技术经理人共享价值创造红利,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技术经理人行列。

其次,完善职业资格认定及执业规范标准。以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为导向,加强技术经理人准入门槛管理。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对技术经理人进行执业管理,在佣金、交易流程等关键节点提供参考意见,探索建立构建信用评价数据库,实施动态分级管理,强化违规操作者惩戒,坚决规范市场秩序。

最后,探索多层次培养模式。技术经理人是硬核科技转化攻关的重要力量,既需要懂技术原理,又需要通晓市场规律,门槛极高。因此,要着力加强系统培训,鼓励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培育专业人才。同时,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等资源,开设技术评估、知识产权运营、商业谈判等课程培训,优化对持证人员的继续教育,确保技术经理人素质持续提高。

技术经理人并非单纯的“技术中介”,更应是“价值共创者”。当有更多技术经理人穿梭于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将迈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蔡凌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