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科技名词|安全漏洞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发布日期:2025-08-26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浏览次数: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安全漏洞是计算机系统、网络产品及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安全缺陷,存在于系统组件、程序或控制过程中,可被恶意主体利用,损害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漏洞分为技术与非技术两类:前者如未打补丁、弱口令、未加密传输;后者涉及安全意识不足、授权不清、审核不严。其三大特征为弱点性、可利用性与损坏安全性。为防范风险,应定期开展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及时修补高危漏洞,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并加强人员安全培训,提升整体防护能力。

安全漏洞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定义:安全的薄弱环节。

学科:计算机科学技术_网络与数据通信_网络管理与安全

相关名词:网络安全 缺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安全漏洞是计算机系统、网络产品及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运行维护等环节产生的涉及安全的缺陷或薄弱点。这些缺陷或薄弱点存在于系统各类组件中,无论是系统本身、安全程序,还是内部控制及实施过程,都可能成为漏洞载体。一旦被黑客等恶意主体利用,就会损害网络安全,轻则影响系统运行,重则威胁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安全漏洞从性质上可分为技术漏洞与非技术漏洞。技术漏洞集中在信息系统、网络设备等技术环节:未及时打补丁的系统,如同未关门的房间;弱口令,则像简单而易被破解的密码锁;未加密的敏感数据传输,如同公开传递私密信息。非技术漏洞体现在人员和流程上:员工的安全意识不足,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易被入侵;授权不明确,会导致权限混乱;审核不充分,则难以及时发现异常。

简单说来,安全漏洞是软硬件及管理的弱点,可被发现、利用并损害资产安全。它有三个典型特征:

弱点性。这是安全漏洞存在的基础,可存在于产品、网络、应用、控制手段、实现方式或安全策略中。如软件设计忽略用户权限精细划分,或网络访问策略过松,都可能成为漏洞源头。

可利用性。这是区分安全漏洞与普通缺陷的关键,普通缺陷可能仅影响功能或性能,而安全漏洞可被恶意利用。其利用需“威胁源”主动构造攻击条件,偶然触发概率极低。比如针对某系统漏洞,攻击者需编写特定程序才能非法访问。

损坏安全性。安全漏洞被利用后,必然损害资产安全,影响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比如窃取核心数据破坏保密性,篡改业务数据影响完整性,发起拒绝服务攻击导致系统无法服务,破坏可用性。

不同行业、组织虽网络安全挑战和风险管理目标不同,漏洞治理体系存在差异,但在预防方面有共通性:可定期开展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及时修补高危漏洞;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降低漏洞被利用的影响;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增强漏洞防范意识。

(延伸阅读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黄成群)

责任编辑:张兆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