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博士后蝴蝶兰”花卉工厂,错落有致的花海中,3万多株蝴蝶兰竞相绽放。“90后”新农人杨传宝穿梭其中,指导工人们进行养护操作,身旁打包好的蝴蝶兰“展翅欲飞”,即将运往长三角各大城市的花卉市场。
杨传宝(左一)介绍蝴蝶兰生长情况。
2023年,作为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与园艺学的“双料”博士后,杨传宝将科创项目——“园艺作物育种育苗数智植物工厂建设”落户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年获评为张家港市创业领军人才。目前企业销售额已突破600万元,成为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
产学研融合:“博士后”变成“新农人”
“如果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只是待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没有形成成果转化,这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是一大损失。”从本科到博士后,14年的农业求学生涯,让杨传宝收获了一系列专利、新品种权等学术科研成果,但他深知,科研工作真正的价值在于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杨传宝在花卉植物工厂查看种苗生长情况。
“只有依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技术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创业过程中,当地政府在人才落户与认定、创业补贴、土地租金减免、生活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杨传宝成功打造了园艺作物健康(脱毒)植物种苗从新品种研发、脱毒种苗创制、工厂化生产、市场营销与科技服务的“育繁推服”一体化全产业链,将通常需要3年以上才能完成的产业化落地周期缩短到了1年。
在这里,杨传宝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基地,潜心钻研育种技术,培育出了6000多个蝴蝶兰品种,并陆续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国际登录新品种证书的认定。
蝴蝶兰不好养?“博士后蝴蝶兰”很健康
蝴蝶兰产业一直面临两大发展困境:一方面,种苗病毒携带率高,严重影响品质稳定性;另一方面,超过50%的销量集中在年宵花市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局限。5年前还在浙江大学求学的杨传宝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行业痛点,迈上了蝴蝶兰脱毒种苗的研发征程。
杨传宝在实验室培育脱毒种苗。
“白天做科研,晚上到基地,一年365天,每天都这样昼夜循环。”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杨传宝经常奔走于实验室和生产基地,在田间地头反复验证实验数据,在经过数万次的试验、失败、调整、再尝试之后,终于突破了脱毒种苗这一“卡脖子”难题,成功实现了种苗期蝴蝶兰的病毒脱除。
通过脱毒技术改良后的蝴蝶兰在生长适应性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脱毒种苗成活率从传统的50%提高至95%以上,育苗周期有效缩短30%以上。“博士后蝴蝶兰”因此应运而生,来自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订单接踵而至。
相较于传统的“过年销”品种,杨传宝的“博士后蝴蝶兰”具有更强的环境耐受性,不仅能够在炎热的夏季健康生长,而且无需喷洒农药,开花率也直线上升,为蝴蝶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共同富裕路:乡村振兴“齐步走”
“接下来,我希望打造一个以花养苗、以苗助农的共同富裕模式。”杨传宝在田野调查时发现,近年来随着肥料、种苗及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农业的单位利润不断被压缩,打击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他暗下决心要帮助、引导农民走上科学种植、绿色种植的致富道路。
村民在蝴蝶兰大棚修剪花枝。
有了想法后,杨传宝自主研发了瓶外生根育苗植物工厂,每平方米育苗产量能比常规栽培提高7-10倍以上,真正实现优质健康种苗繁育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并为村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余个,带动间接就业100余人。
高产高效的工厂化育苗大大降低了种苗(种球)成本,以此为支撑,杨传宝将草莓、树莓、甘薯等优良新品种的脱毒种苗低价或免费提供给种植户,带动农民共同增收致富。对于低收入农户,他不仅赠送自制的氨基酸肥,还免费提供跟踪技术指导,让农民看得到收益,提高种植热情,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杨传宝相信,未来的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随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奔赴乡村,“科技”与“农业”碰撞,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推荐单位及图片来源:江苏省张家港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张琦 朱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