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温泉县塔秀乡浩图呼尔布勒格村,30岁的“瓜子博士”刘珊正用另一种方式书写人生。作为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她把家乡的瓜子“炒”成了横跨中亚的“硬通货”。
从莫斯科的课堂到新疆的晒场,她带着村民研制的新疆瓜子,沿着“一带一路”轨迹,解开了“瓜子博士”的乡村振兴“方程式”。
刘珊(右)与员工对货物检查、打包。白素君 摄
从课堂到乡间:“小瓜子”里的乡土情
读博时,刘珊主要学习区域经济合作,那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贸易的理论模型,是她研究的核心课题。
直到2024年,刘珊的人生轨迹因一场家庭变故发生了巨大改变。
那年深秋,她的母亲突发脑梗。为照顾母亲,她办了休学,从莫斯科明亮的课堂回到养育她的家乡。“留洋博士回家卖瓜子?”质疑声像戈壁的风沙一样刮来。面对这些,刘珊说:“在俄罗斯学国际关系时,我总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现在家乡就是‘一带一路’的窗口,这不就是最好的实践场吗?”
原来,早在2018年,刘珊的父母就在村里投资1700万元建瓜子加工厂,2023年又投资800万元带动5万亩向日葵种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链条初见雏形之际,母亲突然病倒,父亲无力经营工厂,多年来的心血将付之东流。
刘珊翻出父母的记账本,上面记录着:瓜子厂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种植向日葵,每亩地年增收2000元。这或许就是触动她毅然返乡的意义。
刘珊(左)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白素君 摄
从乡间到国内:给“土瓜子”立“金招牌”
从此,刘珊的记事本由“国际区域经济”变成“炒货工作表”。上午10点主持开晨会,中午盯着货车装货,下午给主播培训,晚上直播间喊到嗓子沙哑。忙碌中,她找到开启国内市场的“密码”:把“土货”变成“潮品”,让乡间瓜子成为人人认可的金字招牌。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刘珊将炒货车间的传统设备更换成智能温控设备,每粒瓜子受热的温差不超过2℃,这样真空包装后的瓜子口感更香更脆,存放时间更长。
她还带着村民试遍20多种配方,培育出“奶香焦糖”“黑胡椒”等6种新口味,设计出印有新疆特色的精美小包装,将乡间小瓜子变成追剧的“网红小零食”。她笑着说:“做学术研究要创新视角,卖瓜子也要懂消费者心思。”
为拓宽销售渠道,她带着瓜子跑遍杭州年货节、京沪推介会,零下7℃的天气里抱着样品“闯”经销商办公室。凭着这股像戈壁红柳般坚韧的劲头,2025年1月,在杭州参加新疆特产年货节活动时,单场销售额突破40万元;3月份的京沪推介会上,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销售额破百万元。为让瓜子更快送到消费者手中,她在乌鲁木齐开设直营店,建立专属的货物中转仓库,极大提升了货物通向内地的配送效率。
为带动村民致富,她在村里建起电商培训基地和一村一品直播站,手把手教村民开直播。62岁的兰昌玲原本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如今却成了日销百单的“银发主播”。村民经常能看到她对着镜头说:“我们的瓜子晒足了新疆的太阳,香得很!”。慢慢地,像兰昌玲这样的主播越来越多。努尔古丽・加那提白天种植向日葵,晚上直播带货,月收入四五千元。
现在,村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刘博士让我们知道,土地里不只长庄稼,还能‘长’出好日子”。村民的笑脸和越来越鼓的腰包,成了瓜子这枚“金字招牌”最亮眼的底色。
成品瓜子通过阿拉山口口岸的亚欧专列运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陈乾 摄
从国内到跨境贸易:借口岸优势拓瓜子销路
随着国内销售日益火爆,刘珊又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通过调研,她发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的饮食习惯与新疆相近,独立小包装瓜子深受外国顾客欢迎。
借助温泉县邻近阿拉山口口岸的区位优势,她算了一笔“口岸经济账”:从村里到口岸3小时车程,货车直达后可转亚欧专列,成品瓜子就能顺着“一带一路”的脉络,抵达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
为将瓜子销售到国外,刘珊精挑细选5种口味成品瓜子参加2025年(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她还借助温泉县邀请国内外客商来参观等契机,结识大量来自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蒙古国等国家的客户。
2025年6月,刘珊积极邀请多国客商到生产车间、向日葵种植基地进行考察。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过硬的产品质量、便捷的跨国转运,最终得到国外客商的一致认可。在现场,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3位客商共签订10吨的瓜子订单。
刘珊的下一个目标是,借助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开拓俄罗斯市场。她计划带领村民试种紫色马牙瓜子,这种瓜子在俄罗斯受欢迎,为此她打算新建2000平方米无尘车间,引进德国2条全新工艺生产线来扩大生产。
落日的余晖下,刘珊的直播间亮了起来。镜头前,摆放着一袋袋包装精美的瓜子,洋溢着村民的笑脸。直播间有位观众问她:“后不后悔休学?”她抓起一把瓜子说:“你看颗粒多饱满啊!在莫斯科,我研究世界怎么连在一起;在这里,我通过小瓜子把家乡和世界连起来了。”(作者单位:新疆温泉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张琦 朱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