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核心在“头雁”。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大别山革命老区部分地区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正面临后备力量不足、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等现实困境,“无人可选、有人难留”等现象,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
如何破解村党组织书记“选不出、干不好、留不住”的难题?
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紧扣“人”这一核心要素,创新思路方法,着力从返乡创业人员中培育“致富带头人”,并逐步选拔进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走出一条以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
在“85后”回乡能人张剑雄的带领下,天井湖村种植了6000亩菱角。通讯员 袁杰 摄
深挖细访,231名能人归乡创业带富
“选准一个人,带活一个村!”盛夏七月,浠水县关口镇方庙村党员大会上,57岁的老支书程立明话语铿锵。面对村里老龄化严重、产业滞后的困境,他力排众议,推荐一位特殊人选——36岁的来自潜江的女青年聂星星,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来培养。
2022年,聂星星来到方庙村,将300亩荒废板栗园改造成农业综合体,种沙梨、椪柑,养跑山鸡,让这个偏远山村有了第一个产业,每年支付村民劳务工资40余万元,让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
更难得的是,她自掏腰包修路挖塘,带领留守妇女直播带货,把异乡当故乡。
2025年3月,聂星星被聘任为方庙村名誉书记。这只是程立明的第一步。接下来,他想说服品行端正、致富能力强、懂村情的聂星星,明年换届时参选村党组织书记。
“这样的人才,我们不能错过。”程立明说,村里年轻人基本外出,多是留守老人,思想保守,搞产业难,没有年轻有力的“领头雁”,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从被动“等才”变主动“选才”,既是浠水县委的决策部署,也是基层一线的自发行动。数据显示,全县432名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9.1%,平均年龄50.5岁,24.8%的村党组织书记即将退休,带富能力不足成为最大短板。
2024年起,浠水县建立县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双牵头”联系在外能人机制,精准链接在外经商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三类群体,通过感情、政策、项目等方面牵引,至今已吸引231名能人返乡创业,聘任名誉书记356人、发展顾问407人,成为村干部人才储备“蓄水池”。
浠水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林晓英说,相比外派干部、本地无产业基础的能人、单纯为就业的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他们具有稳定性、责任感和能力适配性,是村干部队伍中最能“留得住”的群体。
团陂镇今年调整的19名村党组织书记中,返乡能人占半数。“他们带着产业回来,与村庄发展血脉相连。”镇党委副书记张波说,这种“利益共同体”关系,让他们不是来找“饭碗”,而是来添“饭碗”。
来自潜江的能人聂星星(中)带领留守妇女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精心育人,549名雏雁在一线淬炼本领
“25票全票通过,土地流转没问题。”8月13日,当亿元鳗鱼基地项目获得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时,32岁的村支书邱琳兴奋地拨通了镇党委书记的电话。
这个曾在外承揽市政工程的年轻人,如今已是汪岗镇前进村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2021年,时年60岁的老支书熊武谋三顾茅庐,用一句“村里需要年轻人”打动了当时还是项目经理的邱琳,毅然回村在“综治、矛盾调解”等关键岗位试岗锻炼,参与村级大小事务。
引回“雏雁”,更需精心培育。
“做群众工作,不仅要讲理,还要讲情。光讲理的话,你有你的理他有他的理,工作就不好做;讲情的话,才能走进群众心里,弄清楚问题在哪里。”邱琳说,在老支书“一对一”帮带下,他迅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最具考验的是2022年邱岗湾改造工程。邱琳一边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在外乡贤,成功筹款30余万元;一边走群众路线,发动20多户村民无偿拆除自家的牛栏、茅厕,将通组公路拓宽到6米,让湾组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90后”村书记后备力量邱琳正式当选村支书后,引来亿元鳗鱼基地项目,既可安排几十户村民家门口就业,还能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
浠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彪表示,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各地落实“培训提能、结对帮带、实践锻炼、动态调整”措施,帮助后备力量尽快练就“硬脊梁、铁肩膀”,做到成熟一个、使用一个。
截至目前,全县549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累计领办项目301个,办好民生实事394件,27人进入村“两委”班子,72名不合格者被调整。
实战砺兵,200个强村公司突围产业
“两荤一素只要5块钱,吃得还舒坦,孩子们在外打工安心多喽!”中午11点半,关口镇胡河村幸福食堂飘出阵阵菜香,83岁的留守老人陈世国正端着餐盘打饭。
在这个两千多人的大村办起幸福食堂的,是全县最年轻的村党组织书记——1997年出生的瞿烁成。
2017年,瞿烁成退伍回乡帮父母打理超市。2023年11月,经过5年的培养,这个看似“嫩了点”的年轻人被选拔为合并村后的村党总支书记。
“老人的问题没解决好,乡村治理就是一句空话。”上任后,瞿烁成发现胡河村的“痛点”:全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23.3%,老龄化、空巢化问题突出,大量高龄、失能、独居老人对就餐送餐、代购代办等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
发扬在部队时的作风,瞿烁成多方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建成集幸福食堂、文体娱乐室等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组建党员服务队和乡贤志愿队,通过“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流程运作,为老年人送餐上门、代买药品,让村里老人们安享晚年。
“老人安心了,子女在外就放心了,从而对村里发展更上心。”瞿烁成说,去年建成投用的甲鱼养殖基地,就来自在外能人牵线落户,每年为村集体新增收入10万元。
浠水的用人胆识,更彰显于打破常规选用产业带头人。在散花镇天井湖村,曾被破格任命为党支部副书记的“85后”回乡能人张剑雄,如今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菱角6000亩,打造了“菱美人”品牌,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
“不同时期的农村工作,对带头人的素质要求不同。如果说10年前还要看电脑操作能力,那么现在则要求具备带领村民振兴产业的能力。”散花镇党委书记李二红说,去年以来,全镇已有7名返乡产业能人走上了村级组织主职岗位,25名创业人才被纳入村书记后备库。
组织坚强,发展有力。在返乡能人书记带动下,浠水县新成立村级强村公司200余个、专业合作社1600余个。去年全县43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27%,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振兴态势,“一人返乡、带活一村、辐射一片”的示范效应持续显现。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连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