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95后青年返乡当“新农人” 将“绿特产”卖成“金疙瘩”

发布日期:2025-10-28  来源:福建学习平台  浏览次数:1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充分用好“五合一”链条,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能,自2024年以来,延平区乡村振兴公司已落地项目97个,总投资达1.1亿元。这些公司通过“国企+乡镇+村集体”的合作模式,将分散的资金与资源有效整合,在强化实体化运作、推进市场化经营的过程中,持续提升联村带农致富能力,为当地乡村振兴筑牢了实践根基。在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充分用好“五合一”链条,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能,自2024年以来,延平区乡村振兴公司已落地项目97个,总投资达1.1亿元。这些公司通过“国企+乡镇+村集体”的合作模式,将分散的资金与资源有效整合,在强化实体化运作、推进市场化经营的过程中,持续提升联村带农致富能力,为当地乡村振兴筑牢了实践根基。

在这样的乡村振兴实践浪潮中,许多有志者主动回到家乡、贡献力量,95后中共党员陈潇便是其中之一。“当兵保家卫国,返乡建设家乡,都是我的使命!”2023年9月,曾在部队服役8年、多次斩获荣誉的他,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带着军人的铁血担当回到家乡延平区赤门乡,变身乡村振兴公司经理人,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继续续写荣光。

从“军营硬汉”到“助农先锋”,他带着技术回乡村

赤门乡素有深厚的农业种植基础,田地里的绿色蔬菜鲜嫩欲滴,山坡上的黄桃、百香果、杨梅挂满枝头。可多年来,当地农特产品大多靠散客售卖,不仅卖不上好价钱,还常因销路不畅面临滞销,不少农户渐渐没了种植信心。

这一幕,让土生土长的陈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部队里,我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农产品卖不出去,关键是没找对渠道!”早在服役期间,陈潇就利用训练间隙钻研摄影、直播等新媒体技能,翻书籍学理论、参比赛练实操,把爱好变成了“硬本领”。如今回到家乡,他决定将这份“技能”转化为助农的“钥匙”,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搭建起农特产品电商销售体系。

来源:共青团南平市延平区委员会

“以前我们守着好东西却卖不动,现在陈潇带着我们做直播、发快递,手机一点就能把货卖到全国!”说起陈潇带来的变化,农户们满是感激。他手把手教农户拍产品、剪视频、开网店,从选品包装到物流对接全程跟进,短短时间就帮35户农户打通了线上销路,实现农特产品“零滞留”,累计创造收益12万元。曾经无人问津的黄桃、百香果,如今成了电商平台上的“抢手货”,农户们的种植热情又回来了。

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他点亮更多人的就业路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帮农户打开销路的同时,陈潇还不忘“传帮带”。他专门开设直播培训班,从账号注册、内容策划到直播话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不少果农从“门外汉”变成了能独立开播的“新农人”。

来源:共青团南平市延平区委员会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为返乡人员谋出路,依托电商平台搭建就业渠道,让更多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陈潇不仅帮我们卖货,还教我们本事,现在我自己开了直播间,每月能多赚好几千元!”一位参加培训的返乡青年说。

来源:共青团南平市延平区委员会

从军营到田间,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陈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他带着军人的坚韧与担当,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富民成果”,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也为更多人点亮了致富希望。

来源: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延平团区委

责任编辑:钱耐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