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黑土地上的逐梦人——记刘春艳的种植专业农场

发布日期:2025-09-12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李广昊  浏览次数:1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窗外的风景悄然中完成了一场温柔的蜕变。钢筋水泥的冷硬棱角被风揉碎,化作铺向天际的柔软绿意——那是吉林珲春东岗子村的稻田。8月末的东北,暑气还未完全褪去,稻田里却漾着沁人的清爽。稻穗早已卸下青涩,泛着淡淡的金芒。风过时,整片稻田掀起层层碧浪,“沙沙”声此起彼伏,那是丰收前最动听的预告。车队刚驶入春艳种植农场,一面巨大的墙面彩绘便撞入眼帘

窗外的风景悄然中完成了一场温柔的蜕变。钢筋水泥的冷硬棱角被风揉碎,化作铺向天际的柔软绿意——那是吉林珲春东岗子村的稻田。8月末的东北,暑气还未完全褪去,稻田里却漾着沁人的清爽。稻穗早已卸下青涩,泛着淡淡的金芒。风过时,整片稻田掀起层层碧浪,“沙沙”声此起彼伏,那是丰收前最动听的预告。

车队刚驶入春艳种植农场,一面巨大的墙面彩绘便撞入眼帘——绘着稻浪翻滚、农人丰收的画面,鲜活地勾勒出农场的生机,这也成了迎接我们的第一个惊喜。

春艳农场的丰收彩绘。“学习强国”记者王昭 摄

采访当日凌晨五点,刚结束合作洽谈的刘春艳,匆匆赶回珲春。她的疲惫还藏在眼底,却早已把热情装进了心里。

刘春艳正乐呵呵地站在门口挥手,笑容里满是黑土地孕育的质朴。没说几句客套话,她便转身引路,要带我们去看她刚装修好的研学中心。屋里虽没有繁杂的摆设,却处处透着她的用心,说起研学中心的项目,她眼里闪着光,从课程设计到实践安排,每个细节都如数家珍,仿佛那些规划早已刻进了她的骨子里。

走着听着,一个疑问悄然在我心底萌发:她不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吗?怎么还把这么多心思放在了研学上?带着这份好奇,我们跟着她走进了田间。

一脚踏进稻田,刘春艳瞬间褪去了长途奔波的倦意,仿佛她本就是种在这里的一株作物,自在、饱满,透着蓬勃的生命力。她沿着田埂快步走着,时而蹲在蟹田稻旁看看水边情况,时而俯身拨开稻穗,指尖轻轻抚过颗粒饱满的稻粒,动作里满是对庄稼的珍视。

刘春艳给记者介绍稻谷。“学习强国”记者杨小龙 摄

“现在正是稻子丰收前最后的关键期,每天都得到地里看看。”她抬头朝我笑着说。“今年雨水多,你看咱这稻田,从没打过农药,这两天还冒出来几株杂草,都得靠人工一点点拔。”她边说边自己动手拔着田里的荒草,语气里满是坚持,“以前咱求高产,现在不一样了,得往高产、高质量的方向走,让大家吃到真正健康的好米。”

和春艳走在田间,她说:“你看这些稻子,长得好吧,早先可不是这样。”她蹲下身,轻拂过饱满的稻穗,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时候的稻子,长得瘦巴巴的,收成就那么一点,靠的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一年到头在田里熬,忙得脚不沾地,手里的钱却没攒下多少。”话锋一转,她眼里多了几分坚定,“可咱这黑土地这么肥,哪能只产这点粮?我就想着,光靠老经验不行,得学新东西,才能让黑土地长出更金贵的庄稼。”

刘春艳在给记者介绍她的学习故事。赵晨灿 摄

为了学“新东西”,她成了田埂上最执着的“求知人”。2003年,珲春市农广校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她第一时间报了名,那时候农场离市区远,每天天不亮,她就骑着自行车往市区赶,单程要骑一个多小时,但她课课不落。课上仔细问,课下仔细想,遇到不懂的名词,就往农技站跑,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能来来回回跑三四趟。“那时候脑子就像块海绵,就想把所有有用的技术都吸进去。”她笑着回忆,眼里满是当年的热忱。

“追着专家跑”的人成了她在行业里的另一个称呼。听说省农科院的水稻种植专家要到周边县授课,她提前两天就打听好地址,揣着干粮和笔记本,坐最早一班客车赶过去。那天的课从早上八点讲到下午五点。课后专家要去田间指导,她又一路跟着,从这个村子追到那个村子,第二天一早就跑到田里,试着调整种植方法。“真不觉得苦,就觉得每多学一点,心里就多一分底,咱这田的希望就多一分。”

如今“蟹田稻”种植模式也是她参会学习回来的。查资料、找专家,从稻田的改造、蟹苗的选择,到日常的投喂与管理,每一步都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来。“刚开始也怕失败,毕竟没试过这种模式。”她笑着说,“可咱庄稼人,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可惜啊,生活不是拍电影,初期养的螃蟹也跑了不少,差点血本无归。”

农田大好风光。“学习强国”记者李广昊 摄

“学习”二字,给刘春艳带来的不仅是实打实的收益增长,她的腰杆子也被知识武装得更硬了。“现在种地都是‘科技范儿’,不学习就跟不上趟了。”刘春艳笑着说。这些年,她从没停下学习的脚步:去年参加农村电商培训,跟着老师学运营、学直播;琢磨着怎么把农场的大米通过屏幕卖到全国各地。现在,打开手机直播,镜头里是翻滚的稻浪,镜头外是她热情的讲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屏幕认识了春艳农场,爱上了黑土地里长出来的好米。“我一家的成功,还远远不够,光珲春还有很多农户想要来学习,我现在除了自己学,也要带着大家学,让研学不是走马观花,能让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来我这,踩踩黑土地,摸摸新庄稼,用实践展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道理。”

记者在农田里。赵晨灿 摄

采访结束时,夕阳西下,把整片稻田染成了温暖的橙黄色。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走在田埂上更加感慨,耳边是稻浪翻滚的“哗哗”声,闻着淡淡的稻米香,心底涌动着感动——这是一个新农人,用几十年的求知与坚守,在黑土地上写下的成长故事,也是一段关于热爱、探索与希望的逐梦传奇。(“学习强国”记者李广昊)

责任编辑:李广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