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牧歌,不只在草原响起;大海之底,也有广袤“牧场”孕育生机。
立秋时节,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官草汪居,无人机高空俯瞰,鱼丰景美海常蓝,一幅耕海牧渔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不远处,一座“钢铁岛屿”屹立海中,重构海洋牧场新格局,大海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水更清,鱼更多,海滨人民生活愈发美好。正在悄然转变的不仅有官草汪居,以前散户散养现在专业合作,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经开区臧家荒村依托3万亩海域集中发展牡蛎养殖,极大带动了村集体的收入……
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全省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数量达65个,占全国总数的21%;山东已有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占全国近四成……在山东,35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正在实现更多的“海鲜自由”。
为鱼建“环保房”,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
以前出海捕鱼,现在“家门口”养鱼。这是90后村党支部书记宋竹浩总结的一句话,从小生活在海边,作为土生土长的官草汪居人,宋竹浩从小就看着父母起早贪黑出海,捕鱼、卖鱼为生,辛苦不说,有时候忙活一天,收入还不高。
“现在好了,村里建起了海洋牧场,我们省了大力气。”宋竹浩告诉记者,前几年,村民还是靠着出海捕鱼和近海养鱼为生,这几年村里建设了海洋牧场,投入了人工鱼礁,这样鱼群把鱼礁当作自己的家,在鱼礁附近生活繁衍,定期投喂,保证了鱼的产量以及质量。
山东日照岚山区官草汪居,建有1万亩海洋牧场,宋竹浩把海洋牧场形容为海上给鱼建“环保房”。何为环保房?宋竹浩说,人工鱼礁有利于藻类生长,有了藻类,鱼虾更容易聚集,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不断循环增殖,也有利于海洋资源的恢复。除了投放人工鱼礁,官草汪居还进行立体养殖,即浅海海面挂笼养扇贝、牡蛎、贻贝等贝类,海底养殖海参、鲍鱼,单一品种变多元养殖,提高了养殖效益。靠海吃海,2024年,官草汪居集体年收入超52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经开区臧家荒村村民的致富路,也与改变养殖方式有关。臧家荒村紧靠黄海中心渔港,是一个沿海渔业村,养殖牡蛎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但因散户养殖,规模小、收入不高。前几年,臧家荒村党支部书记臧家德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牡蛎养殖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自此,臧家荒村依托3万亩海域集中发展牡蛎养殖,牡蛎年产量达到1.5万吨,前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2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村。
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牧场观测网,国家级海洋牧场总数达71处,占全国的38%,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其中,日照是山东最早建设海洋牧场的地级市之一,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22家,推进建设深水网箱千余座。“海洋牧场”已经成为山东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长岛海参、乳山牡蛎……“鲁”字号品牌赋能渔业发展
眼下已到9月,每年这时渤海迎来渔业捕捞季,海上不仅有营养丰富的长岛海参、肉质鲜美的烟台鲍鱼,还有鲜嫩可口的鲅鱼、日照三文鱼、乳山牡蛎等等,“海上粮仓”里生产出的“鲁”字号优势特色水产品,在丰富着山东人餐桌的同时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今年3月,“好客好品好水好鱼”山东渔业品牌全国推广活动走进武汉,威海乳山牡蛎、滨州对虾、青岛深海野游大黄鱼、青岛海马、烟台海参、荣成海带等山东名牌水产品和优势特色水产品琳琅满目;5月,山东水产品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6月,三文鱼陆海统筹全产业链发展会议在日照召开,吸引了国内知名科研专家及相关领域优秀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优秀代表共100余人齐聚。还有2024年的亚太水产品博览会暨大连海鲜(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上海SIAL西雅国际食品展……“山东水产品”正在走向全国。
近年来,山东牢固树立“大食物观”,致力于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让江河湖海成为生产优质蛋白质的大粮仓。同时,山东也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叫响全国,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也正全力打造自主创新、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好客好品好水好鱼”山东渔业新名片。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推广活动,乳山牡蛎、荣成海带等一系列优质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
擦亮山东渔业新名片,基础是山东水产品加工能力以及产业聚集效应的不断加强。山东海洋产业丰富,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24年,山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8068.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12个海洋产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80%。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10%以上快速增长。
从原材料到深加工,海洋水产品走向全球餐桌
山东水产品除了丰富国内餐桌的同时,在进出口领域也持续发力。
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藻生物科技馆,有海藻肥、海藻饮料、海藻面膜等以海藻为原料研发的百余种产品,其中海藻酸盐产品生产规模、产量、销售量均居全球首位,出口多个国家。几年前,公司研发的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打破该领域的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海滨滩涂,养殖池内鱼肥虾壮,不到一公里外的拓洋渔业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周边20多个村的海产品经过清洗、分拣、包装等工序后,将运输到各地海产品市场,其中近三成将走上韩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餐桌。
官草汪居是日照贻贝最大的养殖区,贻贝产量占了全省的60%,也是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之一。宋竹浩说,村里的贻贝不仅销往全国,还走出了国门;在臧家荒村,牡蛎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销售额达0.5亿元,不少养殖户子女成了电商达人,通过直播向全国网友展示山东牡蛎之美。
从原材料到深加工,山东海洋水产正在走出国门,走向全球餐桌。2024年,山东省水产品出口额235.8亿元,比上年增长6.0%;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43.4亿元,比上年增长5.6%。
一尾尾肥美的大黄鱼从深海捕捞上岸,它们不仅是海洋的馈赠,更是山东现代渔业发展的结晶。山东正在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向打造海洋产业发展“齐鲁样板”的目标迈进。(记者李焜染 图片均由日照市岚山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