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备受关注,“预制菜国标”问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到底什么算预制菜?概念标准和实际认知之间的分歧须厘清。争议背后,消费者对知情权选择权的强烈诉求,更需要重视。
何为预制菜?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即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其中“不添加防腐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等要求,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作为食品工业化发展的产物,预制菜因方便、快捷等特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餐桌常客”。随着行业逐步规范和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预制菜产业已站上新风口。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7万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在出口方面表现同样抢眼,以广东为例,2024年该省预制菜出口额达317亿元,产品销往全球六大洲。
然而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这几年围绕预制菜的讨论不断,其核心并非消费者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要求“吃个明白”。这也提醒我们,有必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细化预制菜的定义和标注标准,明确品类范围、标注方式,并加强监管,有条件的食品餐饮行业组织可制定行业标准,约束企业经营行为,进而消除企业认知与消费者体验之间的“温差”,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要在预制菜赛道上争得一席之地,须更加专注创新、重视消费者需求、瞄准痛点、坦诚经营,让消费者吃得明白、选得自主。餐饮行业归根结底服务的是人,只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度,“锅气”十足的现做菜依然深受欢迎,而标准化的预制菜也凭借其便捷和风味占据一席之地。理性的消费者并不抵制预制菜,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吃的每道菜,为之买的每一单,是否真实体现了食品安全、价值对等、信息透明。毕竟,吃,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还是一种慰藉与情怀。
责任编辑: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