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运营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创新实践,也是激发乡村全面振兴长效动力、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这也是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运营方式,对于实现乡村发展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提高乡村全面振兴可持续动力和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深层内涵与多元价值
乡村运营并非“乡村建设”或“产业招商”这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化专业运营主体,对乡村资源资产进行整体统筹、有效盘活、多维开发,最终实现乡村功能互补衔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如果说“乡村建设”是为乡村“搭骨架”,“产业招商”是为乡村“引活水”,那么“乡村运营”就是让乡村“活起来”的“造血系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乡村运营是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载体。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余年,从最初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如今的“共富村庄”打造,其核心逻辑正是从“建设”向“运营”的延伸。乡村运营通过统筹生态、产业、文化资源,将村庄环境整治与村庄建设、品牌创建、文化内涵挖掘等充分结合起来,让“千万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第二,乡村运营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长期以来,乡村发展建设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的惯性,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引入企业来发展产业,但村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导致许多项目“政府干、群众看”,难以形成长效动力。不同于传统发展建设模式,乡村运营通过机制创新,引入市场力量,凝聚村民共识,让村民从“被动接受乡村建设”转变为“主动参与乡村经营”,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第三,乡村运营能够有效破解乡村发展建设同质化困局。“千村一面”是传统乡村发展建设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地方忽视自身资源禀赋,盲目模仿照搬,从而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局。相比于传统模式,乡村运营以“差异化”为基本特征,立足各个村落的自然禀赋、文化基因和产业基础等特点,打造“一村一特色”的差异化主题发展模式,让本土资源产生多元收益,最终形成适合自身特征的独特乡村发展路径。
乡村运营实践的成功经验
乡村运营不仅可以让村庄更美,还能让农民更富。作为“千万工程”的发源地,浙江在乡村运营领域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其成功之道在于构建了制度、路径、主体、要素等多维度的支撑体系,为乡村持续健康运营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一是建立标准规则为乡村运营保驾护航。乡村运营的规范化,离不开清晰的规则体系。浙江的实践表明,政府的核心作用并非直接操盘,而是“定规则、搭平台、强监管”。浙江临安在2021年发布了全国首部乡村运营地方标准,从运营主体资质、运营要求、运营支持、运营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范,既为运营主体提供了“操作指南”,也为政府监管、村民监督提供了“标尺”。这种“政府定规则、市场做运营”的模式,避免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确保乡村运营在有序轨道上稳步推进。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发展路径。“不搞一刀切,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文则文”,是浙江乡村运营的一条重要原则。浙江各地根据不同村落的资源禀赋,探索出多样化的运营模式,让每个乡村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比如,安吉县立足以竹为媒,通过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近年来,着力打造“竹海IP”,在全域范围内大力发展林地露营、林下采摘、竹林研学、竹文创等新业态,打造“千家乡宿”“百村万帐”“乡村咖啡馆”“音乐节”等沉浸式乡村文旅矩阵,通过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模式,既保护了生态资源,又实现了文旅协同发展。
三是以主体协同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乡村可持续运营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协作力量。以浙江临安为代表的一批区、县率全省乃至全国之先探索“村庄经营”模式,形成了“村集体出资源、市场出运营、政府出规则、能人出智慧、村民出力量、改革出动力”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共同体,有效破解了乡村运营“招商难、造血难、引才难、增收难”四大难题。
四是以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乡村运营离不开“人、地、钱、技”等核心要素支撑,需要通过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为乡村持久稳定运营“输血供氧”。比如,浙江通过引导具有互补条件的乡村实行多村合作、跨区组团发展,探索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了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乡村产业整体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破解乡村运营面临的要素制约、资源分散与设施服务不均等难题提供了有效参考。
把比较优势转化为运营优势
乡村运营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模式,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乡土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乡村运营实践中,需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和机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自身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运营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路径。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乡村运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比如,省级层面聚焦“规划设计”,制定一套乡村运营的通用标准、考核办法和扶持政策,培育一批跨区域的龙头运营主体,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乡村运营IP;县级层面可以依据现实条件和需求,成立乡村运营工作专班,整合农业、文旅、自然资源、金融监管等部门职能,根据县域内不同村落的特点,分类指导运营方向,同时,优化办事审批程序,推行“一网通办”,提高项目落地效率。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财政金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运营。
二是锚定“特色化”乡村运营内核,做好乡村特色文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乡村运营的核心竞争力。乡村运营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做精特色”,深入挖掘自身的独特基因,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比如,拥有优质农产品的乡村,可以围绕农产品做足文章,对于像“寿光蔬菜”这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产业品牌,通过专业化运营打造从“种植到加工、从品牌到营销”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临近城市的乡村,可以聚焦“都市农业+休闲”,打造“城市后花园”,发展特色采摘园、亲子农场、周末民宿等业态;具有红色文化、非遗的乡村,可以通过“文化IP+体验”模式,开发红色研学、非遗工坊等项目,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三是注重农民参与,完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共同富裕是乡村运营的最终目标,而完善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各地可根据实际探索多种利益分配模式,让农民真正参与运营决策、过程监督和利益分配,确保农民在乡村运营中“有收益、有保障、有成长”。比如,推行股份合作制,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运营企业以资本、技术入股,收益按股分红;实行“保底收益+绩效分红”,为村民和村集体设置保底收益,再根据运营效益进行二次分红;通过“务工增收+技能提升”,运营企业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同时开展技能培训,让村民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专业从业者”,最终实现乡村运营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村民。
(作者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