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各地资讯 » 正文

江苏扬州:“三措并举”夯实粮食收购根基

发布日期:2025-10-21  来源:国家粮储局宣教中心 2025年第10期《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张克辉  浏览次数:1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紧扣粮食收购关键环节,聚焦“监测预警、部门协同、收购保障”三大重点,构建“全维度监测、全链条协同、全周期保障”工作体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一、以“全维度监测”构建市场“晴雨表”,让粮情动态“看得清”坚持“底数清、情况明、反应快”原则,构建起“制度+数据+研判”三位一体的监测机制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紧扣粮食收购关键环节,聚焦“监测预警、部门协同、收购保障”三大重点,构建“全维度监测、全链条协同、全周期保障”工作体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一、以“全维度监测”构建市场“晴雨表”,让粮情动态“看得清”

坚持“底数清、情况明、反应快”原则,构建起“制度+数据+研判”三位一体的监测机制,实现从田间到仓库的全链条覆盖。

一是织密“监测网”,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打造“三级监测网络”。建立“市级统筹、县乡联动、站点覆盖”监测架构,全市设立粮食市场监测点22个、农调户42户,覆盖粮食加工企业、收储库点、粮油批发市场等全业态,粮食主产区监测覆盖率达100%。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与农业农村、统计、气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快速机制,实时获取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预估、天气变化、市场价格等信息。成立粮食安全联合监管领导小组,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二是整合“大数据”,搭建专业化监测网络。完善粮食信息监测数据。全面整合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各环节数据,建立涵盖全市粮食产量、库存、价格、质量等数据库。梳理分析历年粮食收购价格、数量等数据,为预测粮食收购形势提供重要参考。强化粮食市场趋势研判。收集规模以上粮食收储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数据,对粮食生产、消费、库存、进出口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考虑种植面积、气候条件、政策导向以及国际市场动态等因素,为粮食企业和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市场行情预判。

三是下好“研判棋”,增强前瞻性预警能力。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一方面,加强新收获粮食质量监测,及时将监测检测结果反馈给收储企业,指导企业合理制定收购计划,避免盲目抢购或压级压价;另一方面,收集企业在收购一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优化监测指标和重点。强化“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粮食收购政策解读、市场供需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二、以“全链条协同”架起部门“连心桥”,让价格调控“落得准”

构建“目标同向、数据同享、行动同步”协同机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主体协同”的价格调控格局。

一是健全协同机制,让调控有“章”可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牵头财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召开专题联席会议,研究粮食收购价格政策,通报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补贴标准、应急调控预案等核心事项,细化粮食与价格在数据共享、形势研判、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职责分工。开展“联合调研”活动。针对粮食收购中农民关注的价格热点问题,组成调研组深入种粮大户、收储企业、粮食经纪人开展实地走访,收集种粮大户的种植成本数据、收储企业的仓储能力及收购意向,综合分析研判市场供需形势。

二是强化信息共享,让调控有“数”可依。搭建“价格监测共享平台”。充分运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价格监测系统、省发改委价格预警平台,实时共享粮食收购价格、加工企业原料进价、成品粮销售价格等全链条数据,实现“一个平台看全市、一个系统管全程”。发布“价格政策明白卡片”。将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地方临时收储政策及收购标准等内容汇编成卡片,通过村(社区)、合作社、家庭农场、收购站点向种粮农户发放,让农民及时了解粮食收购政策与价格动态,实现“卖粮心里有数”。

三是开展联合行动,让调控有“力”可用。联合开展“市场巡查”。在集中收购期间,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组织粮食执法、价格监督、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查,重点检查收购企业是否执行明码标价、是否存在压级压价或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共同做好“政策解读”。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种粮大户座谈会等形式,联合解读粮食价格政策和市场形势,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预期。组织举办粮食收购政策宣讲对接会,邀请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参会,现场解答政策疑问。

三、以“全周期保障”夯实粮食收购“硬基础”,让农民卖粮“更舒心”

围绕“人、财、物、技”四个维度,推动收购准备工作从“临时应对”向“长效保障”转变。

一是压实责任链条,让收购有“刚性”。明确职责分工,织密责任网络。明确发改、市场监管、财政、农发行等部门责任分工,细化收购价格监管、质量把控、资金保障等具体任务。成立粮食收购专项督查组,对各收储库点进行全覆盖巡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强化制度约束,筑牢监管底线。规范价格执行、计量标准、仓储管理等“硬杠杠”,严禁压级压价、打白条等违规行为。畅通12325粮食流通监管热线,设立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推动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切实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让收购有“底线”。备足“仓容粮库”。提前备足收购仓容,积极配合中储粮开展收购库点、仓容情况摸底,落实仓容设施好、收储管理规范、有意愿向中储粮提供租仓收储库点。筹好“收购资金”。加强与农发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建立“政府协调+银企对接+风险防控”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开秤前铺底资金到位。充分发挥粮食共同担保基金作用,及时足额提供储备粮轮换和市场化收购需要。

三是优化服务举措,让收购有“温度”。推行“阳光收购”。收储库点做到收购品种、质量标准、价格水平、服务承诺“四公开”,实时接受农民监督。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推广“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为种粮大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优化“收购流程”。探索开展“预约收购”“上门服务”,安排流动收购车进村入户,让农民卖“舒心粮”。粮食收储企业早开门、晚收秤,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收购时间,让售粮农民不跑腿、少排队、快售粮。

(作者单位: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2025年第10期《中国粮食经济》

责任编辑:许晴 肖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