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各地资讯 » 正文

千里沃野丰收忙——内蒙古玉米主产区通辽秋收见闻

发布日期:2025-10-21  来源:新华社  作者:连振  浏览次数:1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内蒙古通辽市近2000万亩玉米秋收工作已经过半,千里沃野一派丰收景象。博丰农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荣介绍,6000亩玉米采用密植技术,亩产达2000斤,较去年增产100斤。汇民盛丰合作社应用中国农科院11项关键技术及智能化设备,实现全程数字化种植。吉尔嘎朗镇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亩产达2200斤。科尔沁区农牧局局长陈宏明表示,2025年基地带动全区玉米增产1亿斤以上。2025年通辽市新建高标准农田300万亩,推广密植技术,2021年至2025年玉米单产提升带动粮食增产21.8亿斤。

眼下,内蒙古通辽市近2000万亩玉米秋收工作已经过半,千里沃野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种植的6000亩玉米已经收割了2000亩,剩下的预计在15天内全部收获。”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丰田镇哈拉满罕村,博丰农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荣说,“今年年景好,关键有技术保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2000斤,比去年增产100斤。”

林荣介绍,他今年流转和托管的6000亩地全部采用玉米密植技术,每亩保苗达到了6000株,严格按照导航播种、滴水齐苗、水肥一体化的技术标准栽培。

10月14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丰田镇哈拉满罕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收割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说起靠技术增产,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忠臣有一肚子话要讲。“我们种植基地先后进行了品种试验、密度试验、水肥试验等,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玉米密植栽培技术模式。”马忠臣说,“除了全部应用中国农科院的11项关键技术,我们还应用无人驾驶、精准导航、无人机巡田等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智能化和数字化。”

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局局长陈宏明介绍,2025年该基地作为科尔沁区玉米单产提升东部乡镇中心,以推广应用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等绿色高产技术为手段,实现了每亩增产200斤以上,带动科尔沁区玉米增产1亿斤以上。

吉尔嘎朗镇茂林塔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宝山说,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今年流转和托管的1万多亩地全部从沙坨子变身高产良田,也用上了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亩产达到2200斤左右。

吉尔嘎朗镇党委书记王冠楠介绍,近三年来,镇里持续推进农业技术落地,积极推广浅埋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技术覆盖面积从最初的2000亩提升至今年的7万亩,效果立竿见影。

10月18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将玉米装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据了解,2025年,通辽市新建高标准农田300万亩,同时大力推广玉米密植技术,配套密植高产精准调控11项关键技术及8项精准措施,并拓展至沙地玉米、青贮和鲜食玉米、玉米制种等领域。从2021年到2025年,通辽玉米单产提升带动粮食增产21.8亿斤。(记者连振)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