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日期:2021-12-03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贾步云  浏览次数:9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这为我们做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强特色优质农业,实现产业兴旺。一是深化农业“特”“优”战略。要坚持特色兴农,按照区域化布局、板块化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这为我们做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做强特色优质农业,实现产业兴旺。一是深化农业“特”“优”战略。要坚持特色兴农,按照区域化布局、板块化推进、集群化发展、园区化引领的思路,重点发展杂粮、畜牧、蔬菜、药茶、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优”种养基地,做优做大产业集群,创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示范区。要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休闲农业、城郊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实现农业、林业、文化、旅游、康养互通互融、合作共赢。二是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集群中组建产业联盟,探索开展企业混改和股份合作试点,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三是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和壮大山西小米、运城苹果、隰县玉露香梨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功能食品品牌,支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创建。持续加强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和保护,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振兴。一是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要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培育和支持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积极吸收和引进省外农业科技高端人才。要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技能培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帮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重要作用,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在基层创新创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二是鼓励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创业。要坚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落实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补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党政干部、医生、教师、律师等各类人才,通过投资兴业、项目帮扶、行医办学、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方式投身乡村建设。三是发展壮大新乡贤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和引导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知名人士等回乡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推动文化繁荣振兴,实现乡风文明。一是加强农村思想教育文化建设。要采取符合乡村特点、易于村民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精神面貌,形成淳朴民风和良好家风。要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并结合乡村实际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二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党群活动中心,增设乡村网络阅览室、信息咨询站等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乡村文化环境,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深度发展。要充分利用好各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文化+产品”“文化+科技”等乡村文化产业,深刻挖掘乡村文化价值,推动脱贫地区乡村文明建设。要促进红色文化、关隘文化、渡口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效应显著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生产就业,增强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绿色减贫发展,实现生态宜居。一是深化生态减贫发展理念。要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增强生态项目帮扶效果。要持续落实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增收帮扶政策,吸纳更多的乡村劳动力参与绿化生态建设项目,增加工资性收入。要积极发展干果经济林、林下经济、种苗花卉和森林康养产业,推动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有机融合,促进生态资源向资产资金的有效转变。三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要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要深化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厕所无害化改造,探索畜禽粪污与厕所粪污协同处置方式。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节水灌溉设施,推广节水新技术和新品种,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乡村生态修复治理,做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强化基层组织衔接,实现治理有效。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把思想过硬、能力突出、纪律严明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要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乡村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二是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支持企业以及各类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等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三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村务监督体系。要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要深入挖掘乡村社会道德规范,持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营造更加文明和谐的乡村环境。

(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有机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梁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