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进入“十年禁渔期”。而从2020年7月1日起,湖南省长沙市就在全市重点水域实施常年禁渔,“一江六河”等常年禁渔水域禁止所有生产性捕捞。禁渔之后,长沙渔业发展情况如何?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怎样来弥补?新年伊始,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创新养殖 填补禁渔期空白
长江面临无鱼之困。
涸泽而渔,不如另辟蹊径,发展特色养殖。
鲟鱼被人们称为“水中的活化石”,也是地球上体型最大、寿命最长的淡水鱼类。宁乡沩山脚下,鲟鱼基地的鱼儿得到黄材水库流水的滋养,个大且活力十足,在池中摇头摆尾,模样可爱。
工人们在挑选成熟的鲟鱼做鱼子酱
基地又接到了新订单,工人们正忙着捕捞,一派鱼跃人欢的景象。“这条鱼80斤,我们基地最重的鲟鱼有300斤。”工人赵忠手一滑,一米多长的鲟鱼又钻进了水中。鲟鱼是冷水性鱼类,去年该基地鲟鱼产量有600吨,做成鱼子酱及鱼肉制品,远销俄罗斯、德国等地。
湖南汇升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圆桶水产养殖
受土地资源的制约,水产养殖的水域面积不能随意增加,一些养殖“大咖”创新养鱼模式,在大圆桶里高位养鱼。在鲟鱼养殖基地不远处,新建了一处水产养殖基地,基地内有40多个大圆桶水池,一个94平米的大圆桶,相当于3亩养殖水域,可养5000尾小鱼。
工人一把饲料撒下去,上千尾小鲈鱼翻腾而起,争相抢食。“基地养了17万尾鱼,我和妻子伺候这些鱼,很轻松的。”工人杨志明介绍,养鱼的水经过初过滤、紫外线杀菌、沙缸过滤和微滤4道工序,循环使用,每年可节约用水70%。
通过近半年的摸索,基地负责人张明淏发现鲈鱼到宁乡喝了黄材水库的水后,生长周期由8个多月缩短到了7个多月。良好的水质,让他对养殖的信心更足了,今年打算将养殖的圆桶增加到80个,他的目标是把淡水鲈鱼的销售辐射到中南六省。同时,张明淏还在筹划着“连农计划”。“只要周边的老百姓愿意,我就把鲈鱼的养殖技术传授给大家,让乡亲们在农村同样有事可做、有业可为、有梦可想。”90后的张明淏很乐意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陪跑员”。
稻渔种养 以渔促稻
稻渔综合种养是新时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宁乡回龙铺镇返乡创业的喻超,通过稻渔综合种养,不打除草剂,减少化肥用量,走绿色种养道路。“一季稻,一季鱼,每亩稻谷可产600多斤米,稻米经过绿色认证,可卖到10元一斤;每亩地产出的鱼有100多斤,稻花鱼可卖到20多元一斤,一亩地的综合效益一年可达到8000元,净利润3000元。”喻超算了一笔致富账,2021年合作社综合产值600多万元,为社员带来纯利润100多万元。
喻超(右)在向农民传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成为社员后,合作社给我们免费供应种子、供应技术,还帮我们销售,这真让我们省心啊,只要安心做事。”金旺村村民周义明说到这些,爽朗地笑起来。农民看到了效益,喻超的金色田野种养专业合作社也由最初的5名社员,增加到了150多人。
目前长沙有13万多亩稻田通过“一季虾+一季稻”“一季虾+一季稻+一季鱼”等养殖方式,以渔促稻、稳粮增收,形成了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近5年来,长沙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田中浮游生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多样性增长了25%以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减少了60%以上。产业的纯利润每亩从1000元增加至3000元,效益平均增长了30%以上。
养“生态鱼” 添新滋味
这一年来,为了保供给、拒野味,长沙搞起了“花式养鱼”“跑道鱼”“瘦身鱼”,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鲜嫩肥美的鱼肉。
在望城乔口的开天渔庄,宽阔的水塘平静如镜,水塘中的22条水槽却水流涌动,水槽长22米、宽5米、深2米。通过推水装置,水槽模拟江湖中的水流环境,让鱼儿欢快地逆水而行去觅食。工作人员戏称这里的鱼是“跑道鱼”。一条流水槽,一年可产6万斤鱼,而渔庄近300亩的外塘水域养殖年产量才8万斤。
“在流水中,鱼因为经常运动而变得强健,鱼的粪污和饲料残渣被流水冲刷到尾部集污区内处理,这样绿色环保。”开天渔庄养殖技术总监李密介绍。
开天渔庄工作人员在流水槽投喂饲料
“每条流水槽相当于一个养鱼的机器,把机器的性能掌握好了,它的成品是可控的,消费者需要什么规格什么品种,我们随时可以从不同的流水槽来取,改变了以往年头放鱼苗、年尾收鱼的状况。现在我们一年四季可持续供应鲜鱼。”开天渔庄负责人胡再明认为,这是养殖产业化的结果,这种方式是传统生产效率的20倍以上,而人工成本只有原来的20%。
“大家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不仅要吃鱼,还要吃‘好鱼’。”为了让“跑道鱼”的口感不输“野生鱼”,胡再明还把它们送到“仿生态健身房”,经过一个月的水疗瘦身后,再上市。“‘瘦身鱼’即使每斤比市场价高出30%,销量也非常好。”胡再明看好“瘦身鱼”的市场。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科研人员在做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科研人员还专门成立团队来研究这种方式的可行性。“这条鱼pH值7.8……”研究人员对实验鱼进行解剖,逐项核对相关指标,“在一定的养殖时间内进行‘瘦身’,鱼的脂肪会下降,肉质嫩度会提升,包括体色色泽也在上升。”湖南农大研究团队成员熊舒婷博士拿出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像开天渔庄这样的骨干养殖基地,长沙有15家,通过培育多种先进养殖模式,推动绿色设施渔业发展,目前,已形成望城、宁乡、开福三大示范片区,以带动全市渔业设施化水平、质量效益快速提升。”长沙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处处长罗华介绍道。
迄今,长沙已建设池塘微流水循环养殖槽155条,建成350多个圆桶式循环水养殖桶,工厂化设施大棚超过3.5万平方米,长沙的设施水产数量居全省首位。
院士领航 科技兴渔
退伍老兵徐军回望城靖港创业十二年了,他认为,农业要靠科技才能强大。
前不久,岳麓山水产种业创新中心的第一个基地暨刘少军院士工作室在徐军所在的合池农业挂牌。院士团队将在这里对优质淡水鱼资源和优质品种进行保种、改良、推广等工作,实现产学研融合,为推动水产绿色健康发展提供新方案。
“鱼院士”刘少军团队拥有世界领先的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运用该技术培育了多个优质鱼类品种。其中培育的不育三倍体鱼,能把繁殖能量转化为生长能量,生长速度往往比普通鱼要快一倍,而且肉质鲜美。种业基地揭牌后,每年可培育刘少军院士团队研制的合方鲫、抗病草鱼等多种优质鱼类品种的夏花和春片2亿尾。
“合池农业有了科技加持,今年以来就已经签约1亿鱼苗的销售合同,预计今年销售额可以超过2500万元。”徐军满怀憧憬。
合池农业负责人徐军给大圆桶内的鱼投喂饲料
“我们正在打造以‘政府+大型企业+科研团队’的创新模式,在望城区建立了岳麓山水产种业创新中心基地暨刘少军院士工作室,将逐步健全以水产种业为龙头的‘良种良养良销’体系。”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军表示。
望城区乔口镇渔民在捕鱼
长沙严把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关,预计2021年渔业总产值4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这一年来,长沙水产合格率为100%。
通过加大科技养殖力度,近年来,长沙除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外,新增批量养殖近10个品种,如花䱻鱼、河蟹、鲈鱼等,不断丰富着市民的菜篮子。
“‘良种良养’是水产业的核心,‘良种’是水产业的龙头,‘良养’是水产业的保障。在种业方面我们还是有特色的,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种’做成‘业’,把它做大做强,让优质的品种能够在全国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表示,我们要建立“良种良养良销”的全产业发展模式,不但要培育出更多优质的新品种,还要让已有的新品种形成产业规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优质鱼”和“放心鱼”。
策划|潘开政
撰稿|陈路莎 刘帅
摄像|向熙
编审|鲍新文 雷艳飞
出品|曾雄
责任编辑:张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