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节来临之际,记者在内蒙古阿尔山市看到,八年间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民生和发展重担压肩的阿尔山市,如今绿色转型令人刮目相看:冰雪旅游红红火火,棚户区改造全部完成,生态建设成绩亮眼。塞北小城开启了百姓安居乐业、城乡繁荣发展的幸福新篇章。
亲冰乐雪迎冬奥,冰天雪地变金银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最近几个月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们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当中。在位于阿尔山市的国家滑雪训练基地,身着红色、黄色、绿色滑雪服的运动员们,在白茫茫的滑雪场上英姿飒爽,动感十足。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队员在阿尔山市训练。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2012年,阿尔山市迎来了“挂锯停斧”的历史时刻,在内蒙古率先实现国有林场全面停伐,随着以林木资源为依托的主导产业萎缩,阿尔山市面临转型大考。借助自然风光以及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2014年起阿尔山市探索山水变金银的转化之路,风风火火搞起文化旅游。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白峰介绍,阿尔山市拥有长达六个月的雪期,雪质好且积雪厚度平均超过350毫米,具有发展冰雪运动与生俱来的自然优势。从2015年起,阿尔山市累计投入3.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冬季旅游专项补贴,并不断完善基础配套,修建滑雪场、打造冰雪乐园、举办冰雪节、开展越野车拉力赛,一系列组合拳,将“冷资源”变身“热经济”。
游客在阿尔山市冰雪节期间参观冰雪雕塑。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随着冬奥激情被点燃,冰雪运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阿尔山市冰雪乐园,人流涌动,各地游客及当地市民滑雪圈、玩雪地自行车,热闹非凡。红火的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也给冰雪从业者带来丰厚收益。为接待各地游客,明水河镇西口村村民周海英开了一家农家乐,2021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这几天,她又装修了13间民宿,准备今年大干一场。
据白峰介绍,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阿尔山市冬季旅游收入仍持续增长,热度不减,2021年10月至12月共接待各地游客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8亿元,十分难得,成为继夏日旅游后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在冰雪运动的拉动下,全口径旅游业发展数据也十分可观。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98.6%,旅游收入26.62亿元,较2013年增长69.4%。目前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阿尔山市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告别“板夹泥”,一半人口“出棚进楼”
阿尔山市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横跨大兴安岭南麓,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寒冷,是这里冬天最显著的特征,对于棚户区里的百姓来说,更加铭心刻骨。
今年82岁的退休林业工人郭永财连用多个“苦”字形容过去的棚户区生活:夏天漏雨、冬天进风。他回忆,冬天得穿着大棉裤、裹着大棉被睡觉。如今,走进伊尔施镇的安置小区,刚推开老郭家的门,屋里的暖气扑面涌来。老郭家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达到26摄氏度。老郭和老伴高兴地展示家里的卧室、厨房、卫生间,满意地说:“搬进楼房实在太方便了。”
这是阿尔山市一处棚改集中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累计投入42亿元,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像老郭家一样,全市的10400户棚户区房屋得以改造。棚户区居民全部“出棚进楼”。据统计,棚改惠及全市一半以上居民,超3万人从“忧居”实现“优居”。
为巩固棚改成果,阿尔山市持续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新建和改造道路80公里、管网155公里,城区亮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5%、98.14%和99.69%,彻底解决了棚户区居民取暖难、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
伊尔施镇的棚户区林业工人周秀荣2017年搬进楼房。她和老伴手机连着无线网络,闲时刷视频;家里的电视也连着互联网,“一百多个频道随意看,再不是棚户区时的满屏‘雪花’了,”她兴奋地说,“棚改带来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阿尔山市退休林业工人郭永财和老伴在棚改新房中看电视。新华社记者 侯维轶 摄
从“砍绿”到“看绿”,兴安岭下崛起“绿色明珠”
穿上雪地靴,戴上皮帽子,护林员白玉华发动皮卡车,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一年中白玉华有超过200天的时间与世隔绝,在深山老林里守护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这些年,阿尔山的生态一年比一年好,林区里的小动物越来越多了,时不时就能看到驯鹿、野猪等,近一两年更是冒出来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新奇动物。”在杜拉尔林场工作了32年,白玉华见证了停伐后阿尔山市绿色发展点滴。
为了守好绿色家园,2014年以来,在白玉华和成百上千名林业工人的辛苦付出下,阿尔山市累计实施天保工程1650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植树造林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阿尔山的哈拉哈河是中蒙界河,是北方第一大湖呼伦湖的重要水源。此前,由于森林商业性开采等原因,哈拉哈河水土流失、岸线破坏等生态问题凸显。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举全市之力对哈拉哈河进行生态治理,流域内污染型工业企业全部退出,城镇生活污水100%达标排放,全流域禁止河道采挖砂石。
这是阿尔山市哈拉哈河的夏日美景。(阿尔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阿尔山市哈拉哈河的秋日美景。(阿尔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池。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如今哈拉哈河过去受损湿地和河道岸线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全流域长期保持“有河有水,有鱼有草”。清澈明亮的哈拉哈河成了大兴安岭中一条夺目的“蓝色哈达”,阿尔山市也因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内蒙古的“绿色明珠”。(记者于长洪 王靖 侯维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