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据北宋文人邵伯温说,这八拜之礼最初原是小辈对父辈亲朋好友所行的大礼。邵伯温在其所著《邵氏闻见录》卷十中说了一个故事: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为人傲慢,为漕官时,对留守北京的大臣韩琦很不敬重。韩琦秉性宽厚,并不计较。但后来文彦博替代韩琦出任北京守备,还没上任就扬言说,李稷之父是我门客,听说李稷对魏公没有礼貌,一定是父亲死了缺失家教才如此的,我一定要给他点教训。所以到北京后李稷上门来拜谒,就故意让他在客厅里等候很长时间,才出来见他。见面时又很不客气地说:“你父亲是我门客,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就向他拜了八拜。
这是见诸文献的有关“八拜”的出典。就此记载看,八拜最初似只是世家子弟谒见长辈时所施行的大礼。不知从何时开始,竟演化成了民间异姓结拜中最重要的礼节和仪式。旧时小说中,凡拜把子、认兄弟,都有行此八拜之礼的,并因此称行过八拜之礼的异姓兄弟姐妹为“八拜之交”。
谒见世家长辈或拜把子,行礼何以要多至八拜?有什么说法吗?有一种看法以为,这是就地理方位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而言的。因为是分别对着八个方向下拜,所以就有八次,因而就称八拜。之所以要对着八个方向下拜,其用意据说是要告知天地各方的神灵,让他们都来见证。但这所谓对着八个方向下拜的说法,恐怕只是一种意念,并非真的转动着身子下拜;而让各方神灵来见证的说法,又恐怕主要是针对异姓结拜而言的。
这是一般对于行礼多至八拜的一种说法。至于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为“八拜之交”,又一说是源自拜把子者所崇敬的八种异姓之交。
这异姓之交的第一种就是“知音之交”。说的是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琴,能分辨其琴音之或“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是为知音之交。
第二种是“刎颈之交”。说的是战国时赵将廉颇,因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于是扬言要羞辱他,而蔺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于是深受感动,“肉袒负荆”登门谢罪而结为刎颈之交。
第三种是“胶漆之交”。说东汉陈重和雷义两人情深意笃,有逾胶漆,乡谚因此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的赞誉。是为胶漆之交。
第四种是“鸡黍之交”。说东汉范式在他乡曾与张劭相约两年后去劭家相会。后来劭设酒候之,他母亲认为两年之前又是千里之外的约定,范式不一定会来。张劭却坚信范式一定不会负约,范式也果然守时而至。旧时称飨客的饭菜为鸡黍,借指深厚的情谊,五代李瀚《蒙求》诗因有“陈雷胶漆,范张鸡黍”之说。是为鸡黍之交。
第五种是“舍命之交”。说春秋时羊角哀与左伯桃闻听楚王贤而结伴同往,谁知途中为雨雪所阻,而干粮已所剩无几。伯桃感到无法保全两人的生命,就毅然把衣粮并在一起给了羊角哀,自入空柳中饥寒而死。是为舍命之交。
第六种是“生死之交”。民间传说三国时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是为“生死之交”。
第七种是“管鲍之交”。说春秋时鲍叔牙与管仲相善,因深知其贤而对他分财利时多自取等行为皆“不以为言”而“终善遇之”,管仲因此感慨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是为管鲍之交。
第八种是“忘年之交”。说汉朝祢衡还不到二十岁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气,其时已五十岁的孔融,就不计辈分和他老幼相交。是为忘年之交。
以上便是民间异姓结拜中所特别崇尚的八种异姓之交。按此说法,则异姓结拜的所谓“八拜之交”,就是以这些古人为其榜样的。意谓凡八拜之交的兄弟姐妹,互相之间必须是感情深厚的,是志同道合的,是真诚守信的,是可以绝对信任的,也是不计辈分大小的,关键时刻更是愿意为对方舍弃一切乃至生命的。这恐怕就是“八拜之交”所应有的真髓吧。(文章有删改)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