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如何不断完善粮食和食物节约减损制度?笔者认为,要持续完善政策法规、加大科技创新、加强宣传教育,筑牢节约粮食和食物的坚固堤坝,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
牢固树立节约是汇集粮源重要渠道的理念。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粮食保供的核心是有粮源。从历史经验看,节约是一个国家被动获得粮源的主要手段。如何看待节约这一汇集粮源的渠道呢?从定性上看,节约粮食并非粮食总量的增加,而是在单位时间内减少粮食的消耗总量。比如,我国古代每当遇到粮荒时,往往采取“减膳”、禁酒等减少粮食消费措施;每遇战争守城待援时,军队往往以“喝稀粥”方式维持生命。如果从定量意义上来讲,节约的意义比定性分析更为直观。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食物浪费指数报告2024》,2022年全球共浪费食物10.5亿吨,人均浪费食物132公斤,占消费者可获得食物总量的1/5。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十一人中就有一人面临饥饿的困扰。我国粮食浪费数量同样十分惊人。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2021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要求包括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规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到2027年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餐饮行业、机关食堂、学校食堂、企业食堂等人均每餐食品浪费量明显下降,餐饮浪费得到有效遏制。这为常态化反浪费机制提供重要决策支持、法治保障。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节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汇集粮源的重要渠道。此外,“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的设立,也充分说明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如何看待节约减损的本质?通过节约减损获得粮源的本质并非粮食总量增多,而是通过有计划地减少粮食日均消费量,从而使同等数量的粮食供给同等数量的人得以消费使用更长时间,或者同等时间内满足更多人对粮食的需求,即人为使粮食“增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因此,要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如果从“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实际就相当于增加了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实现了粮食的“另类增产”,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拓了重要途径。
牢固树立浪费就是犯罪的理念。节约与浪费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历史上看,浪费现象并非与人类社会相伴产生,而是劳动异化和人性扭曲合力作用的产物。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由于产品没有剩余,人们每天的劳作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并没有浪费可以滋生的空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品逐渐出现剩余,私有制逐渐出现,人性“扭曲”的一面开始出现,劳动开始被异化。对劳动或者人性而言,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处于正常状态,浪费现象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从本质讲,浪费粮食不仅是对人类劳动成果的践踏,更是对他人食物权利的一种侵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浪费粮食的本质就是在危害他人的生命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必须狠刹浪费之风。在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的同时,一方面,采取多种刚性措施,遏制浪费粮食;另一方面,要重视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成果。如果因客观原因(更多是技术层面,如农机装备)不得不“浪费”粮食,则要革新技术,通过法律进行引导规范;如果客观技术可以达到而人的主观不愿意,则必须适用法律对其行为进行惩治。
牢固树立浪费就是失德的理念。马克思曾经指出,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消费。关于浪费的危害,我国历代先贤都有着清晰的认识。早在殷商时期,就提出了“慎乃俭德,惟怀永图”的观点,将节俭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将“俭”视为美德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左传》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指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因此,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当然,节俭并非不要消费,而是遏制奢侈浪费。节俭与奢侈犹如硬币之正反两面,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节俭的一面永远面向“太阳”,永远压制奢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唯有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树立节俭、健康的消费理念,才能养成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的生活方式。
节粮减损,重在行动。如果说个人浪费是道德问题,公务浪费是纪律问题,那么把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的要求创新性地尽快落实落地,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则是政府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粮食生产者、粮食食品生产经营者等各类主体及所有个人和家庭必须担负的共同法律责任。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粮食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责任编辑:马毓晨 廖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