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重要农产品务必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发布日期:2025-04-1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浏览次数:1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春风拂过田野,乡村迎来利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作为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中长期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了农业强国建设“三步走”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清单,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极端重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人们越来越清醒认识到,农业不能成为民族

春风拂过田野,乡村迎来利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作为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中长期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了农业强国建设“三步走”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清单,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极端重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人们越来越清醒认识到,农业不能成为民族复兴的软肋,而要成为强国建设的支撑。中央反复强调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但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仍然突出,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现实考量。在大国博弈加剧、外部遏制不断的背景下,必须把农业发展主动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战略考量。

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保障水平总体是高的,202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标准线。百姓餐桌上,肉蛋奶果菜鱼等各类食物极为丰富。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改善,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价差驱动型和缺口驱动型进口增长,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攀升。目前,大豆和食用植物油是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农产品,奶类和牛肉等次之,其他一些品种也不同程度呈净进口状态。

有人以为,有钱就能买到农产品,多进口比自己生产划算。这种想法未免天真。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就等于把自己的饭碗交给了别人,关键时候可能遭遇买不到、买不起的困境。如果在重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当前,自然风险冲击、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叠加,全球农业供应链的脆弱性凸显。对单一品种来说,对外依存度过高,会给本国相关产业带来隐患。

对重要农产品来说,合理自给水平的“合理”需因时应势、分品种来看。国家明确要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没有公开给出明确的数量标准;对动物性食品则提出了明确目标,即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实施分品种保障。对不同农产品设定不同的自给率要求,这与各类产品的重要性、可贸易性、国内资源禀赋等有关。

农产品进口不可怕,适当进口亦是发展所需,但保持合理自给水平更为关键,尤其要防止患上进口依赖症。必须一手抓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兼顾数量、质量、品种、结构等方面;一手抓提高农产品海外供应链稳定性,推进进口多元化和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力。从国内来看,农业生产已站上较高起点,未来继续推动重要农产品生产,既要克服传统增长动能衰退带来的压力,又要应对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挑战。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还是要做足国内产能文章。在大食物观背景下,要统筹做好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尤其要注意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只有推动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才能合理保持自给水平。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综合运用价格、补贴、保险等手段,强农惠农富农,让农民有稳定预期和基本收益。

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强大的农业产能和合理的自给率就是我国站稳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的底气。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