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法典草案 draft of environmental code
202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
The draf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code was submitted to the 15th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14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for a first reading on April 27, 2025.
中华秋沙鸭在江西鹰潭的龙虎山景区水域栖息(2025年2月24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法律制度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根基和力量。从1989年环境保护法通过,到新世纪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进入法治化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立法“换挡提速”,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多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四梁八柱”巍然成型。2023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明确部署“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经过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草案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这将是继民法典后,中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统筹考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解决生态环境领域制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突出问题。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以更牢更密的法治之网,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实践难题、巩固拓展改革成果,为群众留住更多蓝天白云,为祖国守好绿水青山。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护航美丽中国建设,也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将有力助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水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完备的生态环境法治保障。
【重要指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O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maintain strategic resolve in advancing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sync with high-standard protection. With a focus on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the country should facilitate the gradual transition from dual control over the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to dual control over the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towards green and low-carbon production methods and lifestyles, and accelerate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 featuring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in all respects.
——据新华社杭州2023年8月15日电,习近平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
【相关词汇】
生态保护修复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生态文明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绿色低碳发展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钱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