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生产实践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农耕文明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呈现。梯田作为由与其领土关系错综复杂的社区居住的农业生态系统,包含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本文结合龙脊梯田、村落、森林三个层面,从空间尺度、空间功能、空间范围及空间用地等方面分析龙脊梯田“三生空间”的特征,以揭示千百年来壮族瑶族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的生态知识、生态经验、生态智慧,为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研究提供一个典型的民族乡村模式。
龙胜所处的南岭山地距今6000—12000前就出现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龙胜龙脊梯田规模大,是具有世界级景观价值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四大特征:灿烂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雄壮秀丽的梯田景观;独具特色的壮瑶村寨和浓郁民族文化。“龙脊是由农田、森林、村庄、湿地生态耦合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生产空间具体来说包括梯田、园地、林地等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其生活空间包括村落用地的居住与农村道路用地;其生态空间是能够提供生态服务和产品的地域空间。“三生空间”具有空间尺度差异性、功能复合性、范围动态性等特征,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区域功能视角下其划定是不同的,也是无法进行一次性绝对的空间划定的。
其中,生产空间蕴含的生态智慧体现在,梯田的开造技术、种植技术和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生活空间蕴含的生态智慧体现在,顺应自然的聚落选址、干栏建筑、就地取材、村中风水林和文化的传承;生态空间蕴含的生态智慧体现在,森林资源的严格保护、对水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认识、三鱼共首的思考。
总体来看,龙脊梯田的生态智慧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赢”的底层逻辑,为地方的持久发展提供了现代价值,特别是对生态保护的启示、对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以及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贡献、示范意义等方面为当代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龙脊模式和中国方案。
对生态保护的范式启示。龙脊梯田“林—田—寨”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通过森林涵养水源、梯田调节径流、村寨节制开发的协同机制,验证了“天人合一”生态观的科学价值。其“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脚梯田”的垂直生态系统,为当代山地开发提供了生态优先的规划模板。木石刻分水制度与轮灌体系展现的公平用水智慧,对解决现代水资源争端具有方法论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通过培育特色稻种、发展生态种养、开发农旅融合等创新实践,龙脊梯田实现了传统农耕的现代转型。将农耕技艺(如耦耕、鱼稻共生)、节庆仪式(如开耕节、晒衣节)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由村民担任文化解说员与技艺传授者。干栏建筑改造的民宿由村民自主经营,保留传统营造技艺的同时满足现代需求。这种“生产性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融入当代生活的活态资源。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将旅游收入定向投入梯田修复、森林保育等工程。这种共建共享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式,既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文化自信,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2021年国家湿地公园的创建,更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向新高度,为可持续发展的提供了借鉴。
传统智慧的全球贡献。作为中国南方山地稻作系统的典型代表,龙脊梯田展示了2300年持续耕作仍保持生态活力的奇迹。其“活态传承”模式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典范,为东南亚山地农业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特别是乡规民约与寨老制度构建的社区共治机制,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在地化”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
传统生态智慧的推广价值。龙脊经验表明:传统生态智慧可通过技术创新(如数字技术赋能梯田监测)、制度创新(将乡约转化为现代村规)、业态创新(农耕文化研学旅游)实现现代转化多维路径。其“三生空间”动态平衡理念,正在指导新型乡村规划;“种质资源+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为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提供范式参考。
龙脊梯田的生态智慧体系,既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更是破解当代生态困局的启示录。它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共生。这种跨越千年的可持续智慧,不仅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更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天人共美”的东方范式。2024年10月1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保护条例》的实施,标志着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加剧的当下,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为未来提供一种可能性:通过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未来应加强智慧体系的科学解码,特别是加强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三生空间的数字技术监测与壮族瑶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建立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传统农技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活水源头。同时,还需要建立“梯田农业国际联盟”,共享山地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经验,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纳入全球生态治理议程,构建国际话语权。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家》2025年第2期,原题《农业文化遗产地“三生空间”的生态智慧——以桂林龙脊梯田为例》,作者单位分别为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姜晓磊/摘编)
责任编辑:姜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