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生态茶园。(资料图片)
近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石榴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展厅,10多名外地游客正在挑选特色农产品。
“这是恩施玉露,原产于我们芭蕉侗族乡。您看我们生产的每一批茶叶都附带‘身份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茶园位置、施肥记录、加工批次等信息。”石榴籽公司党支部书记丁炜热情地向游客介绍。
恩施市立足自然生态和富硒资源优势,将党建链和茶叶产业链深度互嵌,构建“建链延链——党支部联动,强链补链——党小组攻坚”党建工作格局,为茶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时针拨回三年前,在恩施玉露发源地芭蕉侗族乡,全乡9.8万亩茶园分散在1.2万户茶农手中,136家茶企各自为政,标准缺失,导致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茶青收购价波动幅度达40%,恶性竞争让茶农茶企利益双双受损。
“茶青季像战场,茶企抢收抬价,茶农投机换企,最后伤了产业根基。”回忆起昔日乱象,芭蕉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崔吉明记忆犹新。
2022年5月,芭蕉乡整合18个村(社区)集体“三资”(即资金、资产、资源),成立恩施市石榴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步组建公司党支部,将152家茶叶合作社、1.5万户茶农纳入“红色网格”,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牵头、企业运作”的新格局。
石榴籽公司党支部的成立,让茶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党支部牵头建立“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统筹制定有机种植标准、协调鲜叶收购价格、对接电商销售渠道,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至2024年,茶农人均收入从8900元增至1.6万元,带动全乡发展茶叶11万亩。
“现在茶青有保底收购价,加工有统一标准,销售有稳定渠道,我们只管种好茶!”茶农蓝远杰的7.5亩茶园今年迎来丰收,茶叶收入近10万元。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问题就解决在产业链上。”丁炜介绍,党组织牵头成立质量监管小组,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每批茶叶都附带“身份二维码”,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2023年,全乡茶叶抽检合格率从78%提升至98.6%,成功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称号。
用党建链串起服务链。芭蕉乡构建“1+3+18”服务网络,分3个片区成立18个村级服务站,有效降低茶农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成本,分片区开展茶园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打通农资服务“最后一公里”。龙凤镇龙马片区推动6个村党组织成立联合党委,牵头统筹懂农业、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党员,设立“茶园管护先锋岗”“技术帮扶示范岗”“销售对接岗”等岗位,引导56名党员在产业上发挥先锋作用。
近年来,恩施市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联建等模式,建强茶产业链党组织,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聘任发展顾问等方式,引导党员在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文化传承等环节中当先锋、作表率,实现党建链带动产业链。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