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尾闾,渤海之滨,利津县这座被称作“凤凰城”的古城,曾以“桑枣之饶、舟车之利”闻名,却因土地盐碱化一度沉寂。从昔日“白花花”的盐碱荒滩,到如今“粮棉堆如山、鱼虾池中跃”的沃野良田,这场蜕变的背后,藏着一个名为“上农下渔”的智慧密码,更凝聚着历届县委、县政府心系百姓、深耕实干的心血。
时光回溯至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到户的春风吹遍乡村,利津县北部汀罗镇的农民却难展笑颜——这里的重盐碱地,是世代农耕的“拦路虎”。尽管当地百姓摸索出表层敛碱、蓄水泡碱等法子,却始终未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土地贫瘠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转机始于1986年。汀罗镇大广子村村民岳观忠与村“两委”反复琢磨,决心向盐碱地“宣战”。他拿出5000多元积蓄,在村边开垦10亩台田、开挖10亩鱼池,试着在抬高的台田上种庄稼,池塘里养鱼虾。没想到,这一“土办法”竟破解了多年难题:抬高的台田隔绝了地下盐碱水,耕作层重现生机;下方池塘既能养殖增收,又能旱时灌溉、涝时排洪,“上农下渔”的雏形就此诞生。
这一创新尝试,很快牵动了时任利津县委书记杨志良的心。他深知盐碱地之痛是百姓之愁,立刻放下手头工作,亲自赶赴大广子村实地调研。踩着田埂察看台田长势,俯身在池塘边询问养殖情况,与岳观忠和村民们促膝长谈,杨志良摸清了“上农下渔”的运作原理与实际成效。回到县里,他第一时间召集县六大班子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带着大家反复研究模式的可行性与推广价值。最终,县委、县政府果断拍板,将这一模式正式命名为“上农下渔”,迅速制定推广方案,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动员各乡镇因地制宜开展开发。
原利津县农业局工作人员段美平曾这样解读其科学内核:“这不仅是简单的种养结合,更是对盐碱地的系统性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旱、涝、碱三大难题,为高效农业铺路。”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汀罗镇率先大规模推广,当年开发面积就达1万亩。1998年6月,全省沿黄地区“上农下渔”综合现场交流会在利津召开,这一源自基层的智慧成果,被列为全省盐碱地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示范模式。
如今,走进利津农村,台田上果木成行、庄稼茁壮,池塘里鱼虾跳跃、波光粼粼。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汀罗镇前邵村村民邵云友站在自家的台田边,笑得格外开怀:“以前种啥都不收,现在台田种苹果、池塘养对虾,日子比蜜甜!”“上农下渔”不仅让昔日盐碱地长出了优质粮棉、特色水产等“匠心农品”,更带动产业升级,让农民增收有了稳定支撑。
从杨志良书记躬身调研的身影,到全县上下齐心推广的热潮;从岳观忠的“第一个吃螃蟹”,到万千百姓的共同致富,“上农下渔”承载的不仅是土地的新生,更是党和政府心系民生的初心。如今的利津,宛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以“党建强、产业实、环境美、群众富”的崭新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展翅高飞。这片土地的变迁,正是齐鲁大地以农为基、以民为本,用智慧与实干绘就振兴图景的生动注脚。

来源:“学习强国”利津县通讯站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王庄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