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江苏常熟:红色沙家浜,绿色发展路

发布日期:2025-09-11  来源:苏州学习平台  作者:程遥  浏览次数:1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春来茶馆暖千家,阡陌苇香舟影斜。闻浪柳堤诗锁梦,阳澄湖畔画流霞。”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江南水乡,正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全力争创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生态新画卷。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芦苇丛中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举目望去,水波潋滟、水草丰美、白鹭翩

“春来茶馆暖千家,阡陌苇香舟影斜。闻浪柳堤诗锁梦,阳澄湖畔画流霞。”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江南水乡,正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全力争创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生态新画卷。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芦苇丛中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举目望去,水波潋滟、水草丰美、白鹭翩跹。革命岁月中,交错密布的芦苇荡是天然的屏障,也是曾经的战场。时光流转,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肾”与“生态绿肺”,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绿肺”

作为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发源地,沙家浜镇不仅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近年来,沙家浜镇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立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累计修复5331平方米退化湿地,湿地率高达74.37%,获评国家5A级旅游区。水质也从Ⅳ类提升至Ⅱ类,鸟类物种从修复初期的69种跃升至18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19种。水雉、斑嘴鸭等纷纷在此育雏,成为湿地生态改善的最佳注脚。常熟市沙家浜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杰介绍,依托湿地风光与红色底蕴,沙家浜打造了集观光、教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湿地年均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探索自然之趣的过程中,生态自然空间变身研学课堂,处处可见人们求知的足迹。沙家浜镇以生态湿地为载体,以红色教育为核心,探索“党建+生态”工作新模式,积极打造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新格局。通过将红色文化、水乡文化巧妙融入村庄美居建设,开发了研学实践项目“沙家浜红绿新学堂”,积极探索出一条“红绿结合,永续发展”的创新路径。“沙家浜实现GEP与GDP双丰收”案例从江苏省众多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2022年度“十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开发研学实践项目,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政府坚守生态红线,实施严格监管;科研机构深度参与,提供技术支持;渔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每日巡护;周边村民减少农药使用……沙家浜湿地生态的蝶变,是多方合力守护的成果。

水清岸绿的湿地生态环境,让“鱼米之乡”的韵味得到升华。沙家浜镇依托阳澄湖大闸蟹知名品牌,建立了集生产、加工、电商、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3.14万亩养殖池塘均被纳入农业农村部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区域范围。借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研力量,沙家浜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智能化生态渔场,有效增加水产品附加值。

“全镇年产水产品总产值8.34亿元,2500多户养殖户普遍增效增收,成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沙家浜镇农村工作和建设管理办公室的朱卫峰说。

水清岸绿的“鱼米之乡”

红色是不变的底色,绿色是发展的亮色。在这片曾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上,生态与经济共荣、保护与发展协同的新篇章正被持续书写。沙家浜的实践证明,守得住绿水青山,就一定能赢得金山银山,这条“红绿交融”的康庄大道,正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悦 闵添 蒋新华 苏芳 宋德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