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甘肃定西:坚持党建引领 探索推行村均“百亩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

发布日期:2025-08-29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作者:中共安定区委组织部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盯村集体增收资源缺乏、路径狭窄、活力不足等问题,着力在整治撂荒地、做活土地经营、促进集体经济增收上下功夫,探索推行村均“百亩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持续性,有效提升了村党组织致富带富能力和引领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特色优势产业种植片带背景动因定

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盯村集体增收资源缺乏、路径狭窄、活力不足等问题,着力在整治撂荒地、做活土地经营、促进集体经济增收上下功夫,探索推行村均“百亩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持续性,有效提升了村党组织致富带富能力和引领乡村产业发展能力。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特色优势产业种植片带

背景动因

定西市安定区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严格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取得良好发展成效。但是,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项目扶持带动、收益分红,增收路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安定区结合实际,转换思维,探索形成“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村均“百亩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增强了村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提升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质量成色。

主要做法

坚持“三措”联动,找准集体收入“新路径”。一是精准调研。组织部门立足职能、牵头抓总,深入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开展登门问需、问难、问计“三问”行动,上下联动、共同谋划,在做活土地经营、增强收入持续性上,理清新思路,找准新路径,探索新模式。二是抓点示范。结合调研成果,提出村均“百亩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基于宁远镇产业发展优势,先行先试、整体推进。2024年宁远镇实施“百亩田”项目流转土地750多亩,村集体增收147.45万元,村均增收10.5万元,带动群众500多户,实现村集体与群众增收双赢。三是全域推进。基于抓点示范的良好成效,将实施村均“百亩田”模式作为全区基层党建的重点任务和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凝心聚力、统筹推进,靠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压实村党组织直接责任,从根本上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的问题。

坚持“四法”同举,持续丰富模式“新内容”。一是整治撂荒育片带。在深山区村,发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优势,将长期闲置的土地集中流转,建设村集体产业片带。如巉口镇上岘村,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205亩,建设马铃薯产业片带,招引主体代种,双方约定投入成本共担,收入按照50%分红,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二是盘活资源增后劲。在浅山区村,以现有农业设施为基础,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整合、改造提升,发展村集体新产业。如石泉乡大坪村盘活20座村集体日光温棚,通过引进主体投资、土地托管服务的方式,发展村集体中药材产业,促进村集体增收8万元。三是村企联营促振兴。在川区村,引进龙头企业,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机制,村企联营发展。如团结镇引进甘肃金羚集团药业有限公司,建成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立生产要素双向投入机制,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村集体提供土地、人工服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四是休闲体验优服务。在城郊村,充分利用周边闲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体验式、服务式、家庭式共享经济。如凤翔镇花坪村流转闲置土地,划分57块“共享菜园”,城区居民向村集体交付租金,便拥有一块由村集体代管代种的农家菜园,体验农耕慢生活。

坚持“四化”保障,赋能和美乡村“新农景”。一是项目化推进。乡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整体规划,采取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制定方案、逐村实施,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村均“百亩田”建设的强劲动能。二是自主化经营。在乡镇党委总体谋划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结合村情实际,选择自主经营或引进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的村集体种植产业,通过党员大会、村民议事会、田间恳谈会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打造规模化、集约化“百亩田”。三是一体化配套。乡镇加大种管物资统筹安排力度,在良种、地膜、化肥、农药等物资保障上加大扶持力度,在农机补贴申报、农机服务保障、产业片带建设、土地深松旋耕政策上予以倾斜,全力保障实施。四是规范化管理。规范管理村集体经济账目,切实发挥村监委职能监督作用,完善集体承包合同管理、财务审批等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让群众全过程参与集体资产清理、核查、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集体财务阳光规范运行。

初步成效

一是破解了村集体收入“渠道狭窄”的问题。村均“百亩田”模式,让村党组织自主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自主经营村集体产业,改变了村集体经济依靠项目带动的单一路径,2024年全区通过实施村均“百亩田”,村集体增收367万元,村均增收1.2万元。

二是破解了撂荒耕地“消而不灭”的问题。村党组织以流转的方式让闲置土地“回归”村集体,解决了0.58万亩农村撂荒地整治难题,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使村党组织进一步扛牢保护耕地红线的责任,加强耕地保护管理,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三是破解了村级产业“结构固化”的问题。村均“百亩田”模式,在产业选择上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通过大力发展中药材、高原夏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全区实施“百亩田”2.7万亩,有效丰富了村级产业种类。同时,发挥“试验田”作用,通过发展见效快、收益好的产业,引导党员群众、种植大户跟进种植,形成“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格局。

四是破解了农村群众“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村均“百亩田”模式,强化村党组织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不断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农村群众实现“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的双重收益,切实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自愿加入“百亩田”种植,享受“百亩田”配套政策服务,提高生产效益。

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上下联动,才能凝聚强大合力。组织部门结合职能定位,围绕实施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五大工程”,创新提出村均“百亩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乡镇党委及时跟进,不断深化拓展村均“百亩田”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实践证明,“组织部门主推+乡镇党委主抓+村党组织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能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才能汇聚磅礴力量。村均“百亩田”模式,通过增强村党组织主动性,转换思维方式,带头发展村集体产业,将辖区内各生产要素富集到产业链、服务链上,实现村集体、经营主体、群众三方共赢。实践证明,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将更有成色。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开辟发展路径。组织部门紧盯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的状况,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论,在持续调研、不断探索中反复实践、总结提炼村均“百亩田”模式,为全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找准了新路径。实践证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和破解之道,是并行存在的,唯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准发展路径。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作者单位:中共安定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马芳 李旭红 崔李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