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一粒稻母”铺就乡村振兴新“稻”路

发布日期:2025-10-1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赵新宁  浏览次数:1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在云南施甸水长乡120亩稻田里,年繁殖两用核不育系母本4.8万公斤,保障全国80%以上制种需求,可种植560万亩杂交稻,解决2800万人口粮。这一“稻母之乡”凭借独特气候成为最佳繁育基地,获袁隆平院士亲题肯定。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机制,推行“夏季制种、冬季种菜”轮作,实现亩均年收入超万元,并将“稻母”打造为文旅IP,推动科技赋能、群众增收与三产融合,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一片被绿色栅栏围起来的120亩稻田里,稻浪翻滚、稻香扑鼻。这里正是隆平高科在水长乡的繁殖基地,年可繁殖两用核不育系母本4.8万公斤,保障全国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用种量的80%以上。用其生产的制种亲本,可种植560万亩杂交水稻,解决2800万人的口粮供给问题。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云南主题采访活动深入水长乡,探访“一粒稻母”如何为乡村振兴铺就新“稻”路。

被誉为杂交水稻“芯片”的两用核不育系,藏着“一系两用”的神奇特性。孕穗期日平均温度在19℃至23.5℃时,它能自交结实、繁殖后代,一旦温度超过25℃,就会雄性不育,需依靠恢复系的花粉才能结出杂交种子,而核不育是指育性由细胞核控制。这种特性简化了杂交水稻的制种程序,降低了成本,成为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核心与基石。

2010年以前,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一直是个难题,主要依赖‌海南冬季繁殖‌和‌湖南冷水串灌繁殖‌两种模式,产出来的种子不仅产量低,质量也不稳定。为了寻找更适宜的基地,湖南农业大学陈立云教授利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对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最终把试种点选在了施甸县。54亩稻田适种,以亩产564公斤的繁殖成功概率一举拿下全国第一,施甸也由此被锁定为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的最佳基地。自2010年试繁以来,这里的亲本繁殖亩产量屡破纪录,施甸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稻母之乡”。

施甸的稻母育种,还与袁隆平院士有着一段难忘的缘分。当年看到超高繁殖率时,袁隆平院士难以置信。直到2016年,母本来自水长乡的“超优千号”超级稻种植成功,亩产达到1013.8公斤,袁隆平院士才相信了这片土地的实力。2017年12月12日,施甸代表团到长沙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汇报工作,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了“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为这片稻田送上了沉甸甸的肯定。

如今的施甸稻母基地,正沿着“种业兴农”的路子稳步前行。施甸基地积极打造基地一线平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与隆平科学院、湖南农大、云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从播种、育秧到移栽、田间管理,再到病虫害防治、水肥调控,每个关键环节都把控得严丝合缝。在此基础上,基地还延伸出育种→制种→特色种的产业链,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让种业发展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村民,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群众增收”的施甸路径。

“搞水稻、做种子,不下田、不吃苦根本不行。”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员徐光的话,道出了稻母育种的坚守。投身水稻繁育和农业技术示范推广30年,他和同事们每天要在稻田里走几十公里,盯着每一株禾苗“抠细节”,只为让种植环节全达标、亩产值能最大化。为解决群众种子晾晒难题,他还变废为宝,利用废旧烤烟房的锅炉、风扇、智能控温器,造出简易种子烘烤炉,这项发明不仅拿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帮农民省下了300多万元晒种成本。

以高标准种业发展基地为平台,施甸县还玩出了农业发展的“新花样”。当地瞄准坝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优势,坚持农业发展“先人一步”理念,充分融合农田建设、种业发展和科技探索,在粮经协作、科学育种、机械作业等领域大胆试、大胆闯。其中,“夏季制种、冬季种菜”的“粮+蔬”轮作模式最受农户欢迎,如今已成为智慧制种标准化创新示范的标杆。

“冬季种大蒜、贡菜、青蚕豆,亩均收入约6000元,加上夏季制种的收入,一亩田一年能挣超过1万元。”种植户杨洪明算起账来满脸笑意,他正是这一轮作模式的受益者。如今,“一田两金超万元”的场景在施甸坝区已成为常态。除水稻亲本繁殖外,当地还大力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种植面积超1万亩。

不仅如此,施甸还把“稻母”变成了文旅IP,推动三产融合。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当地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擦亮特色名片的同时,大力推动稻母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增加“一粒稻母”的附加值。

走进水长乡水长村东村的丰收巷,墙画、簸箕画、瓦片画与稻作实物相映成趣,成了网红打卡点;村稻母基地旁的20亩稻田里,彩色稻穗勾勒出“水长2025”的图案,成了独特的田园景观。“国庆假期,我们在彩稻田里举办了田园捉鱼活动,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水长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玲介绍,这场活动不仅带火了当地农产品,更让“水稻+体验”的农文旅融合模式落地见效。(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赵新宁)

责任编辑:李艳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