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受访专家表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从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等五方面作出顶层设计,与地方层面密集出台的海洋经济政策形成合力。年产值已突破10万亿元的中国海洋经济,正从传统产业主导的“蓝色粮仓”,向创新引领的“蓝色引擎”加速转型。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此次会议将海洋经济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位置,也是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中央再次对海洋经济作出重要部署。预计相关配套政策将加快出台,带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认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为各地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包括促进资源开发与产业升级、促进就业与科技创新、促进区域协同与开放以及促进绿色发展与安全。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场景创新,如智能港口、海底数据中心、邮轮经济、滨海旅游等,有效扩大内需市场。此外,海洋经济还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智慧港口、绿色航运升级,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章俊认为,本次会议传递出非常清晰的“科技兴海”信号。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技术将不断渗透和应用于海洋产业,为海洋经济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近期,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大省纷纷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发布政策文件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也在积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出要统筹陆海区域联动,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持续抓好威海、青岛蓝谷、日照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山东特色海洋城市群,建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战略平台,推进海洋经济向内陆延伸;统筹抓好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深水、绿色、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与治理能力在更高水平上的再平衡。”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立国建议,设立国家级海洋经济协调办公室,统筹产业规划、科研攻关与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在沿海自贸试验区试点“产业—科技—治理”集成改革;建立涵盖“经济产出、科技贡献率、生态健康度”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引导三端动态优化。
责任编辑: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