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敢为”与“容错”都需要魄力

发布日期:2025-07-14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评论员刘知宜  浏览次数:4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干部“违规”不仅免受处罚,反而被鼓励,获得晋升。江苏这起容错免责典型案例值得借鉴深思。据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区管干部谢某某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时,容缺办理人防事项审查,违反了规定,但鉴于该同志出于公心、为企业着想,敢于担当作为,被容错免责、鼓励激励。看似是“违规”,实则是“敢为”“善为”。面对重大项目推进受阻,该名干部

干部“违规”不仅免受处罚,反而被鼓励,获得晋升。江苏这起容错免责典型案例值得借鉴深思。

据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区管干部谢某某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时,容缺办理人防事项审查,违反了规定,但鉴于该同志出于公心、为企业着想,敢于担当作为,被容错免责、鼓励激励。

看似是“违规”,实则是“敢为”“善为”。面对重大项目推进受阻,该名干部创新提出分步容缺审批方案,让企业先承诺后补齐。打破常规的变通使项目提前3个月开工,节省企业运营成本200余万元。“先破后立”的探索,平衡了效率与公平。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不符合规定办不了”。依规办事、遵循程序是必须坚守的原则底线,是履职尽责的“安全阀”。同时也要认识到,当政策规定与鲜活实践、现实需求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简单以“不合规定”为由回避矛盾、放弃作为亦不可取。干事创业既要有严守规矩的定力,也要有实事求是、在政策框架内创造性解决难题的智慧和担当。

长期以来,“洗碗效应”困扰着一些干部:害怕“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认为不出事便是“安全牌”。江苏这位区干部的做法,便是破除“不为”思想的典型示范。只要是出于公心,办的是公事,带来积极效果,便不必“畏首畏尾”。今年4月,南京对124名党员干部予以容错免责,为203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敢为”的魄力背后,“容错”同样也是“撑腰鼓劲”。

当然,“容错”还要精准。只有“敢容”“会容”“善容”,才能实现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发展担当。

错是否可容?看几个方面,一看主观动机,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二看客观条件,是否确系必要之举;三看结果补救,后续是否不留下隐患;四看利益关联,彻底排除权力寻租之嫌。“容错”的精髓,在于承认实践探索的复杂性,赋予制度必要的“呼吸感”。当前全国多地正在探索容错清单化管理,都在指向同一个答案:以科学的容错机制让干部清楚知道,哪里是绝不能碰的红线,哪里是鼓励探索的蓝海。

“广而告之”的通报,不仅保护了一个敢闯敢试的干部,更是释放出“为担当者担当”的信号,让我们看到治理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向“实效导向”的深刻转向。具体实践中,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正是那些敢于在框架内寻找突破口的探索者,推动着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

“敢为”与“容错”都需要魄力,呼唤更多制度智慧来辨别真担当与乱作为。当干部能清晰预见何种创新会被包容,敢想敢为自然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王雨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