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正文

理响中国・党校微讲堂(第二季)第九讲: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5-07-17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浏览次数:1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第九讲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视频)主讲人邹一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核心观点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了明确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新质生产力遇上中

第九讲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视频)

主讲人

邹一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核心观点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了明确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新质生产力遇上中国式现代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新质生产力推动,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口规模巨大这个重要禀赋的支撑。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天然具有分配正义的属性,能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实现;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更高层面上满足精神生活需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也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沃土。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必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它为按照这五方面中国特色的实践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把钥匙。而中国式现代化也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它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从传统向新质转型的内在要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出品

策划:何忠国

监制:李莹

导演:李军辉

分集导演:郭丽娟

审核:毛强 范伟

校对:赵辉 赵倩

责任编辑:王瑞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