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科普|明明都是金属,为何叫稀土

发布日期:2025-08-04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叶建华  浏览次数: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稀土,无疑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词。在美国政府肆意滥用关税手段的情况下,中方坚定捍卫自身权益,有力回击经济霸凌,稀土“功不可没”。笔者因拟采写出版《稀土霞光——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传奇人生》报告文学集,对稀土作了一些研究并开启了对徐光宪的“追星”之旅。其间,有化工行业的文友问我:“明明都是金属,为何叫稀土?”看来怀有这种疑问的人不在少数,

稀土,无疑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词。在美国政府肆意滥用关税手段的情况下,中方坚定捍卫自身权益,有力回击经济霸凌,稀土“功不可没”。

笔者因拟采写出版《稀土霞光——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传奇人生》报告文学集,对稀土作了一些研究并开启了对徐光宪的“追星”之旅。其间,有化工行业的文友问我:“明明都是金属,为何叫稀土?”看来怀有这种疑问的人不在少数,有必要将这个问号拉直。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1788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伊特比村。一位名叫阿雷尼乌斯的瑞典军官,发现了一块黑色石头,他凭直觉认为这块石头不同寻常,于是将其珍藏在家中。几年后,他将这块石头交给了朋友——芬兰化学家加多林。加多林发现其中有38%的不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难以熔化,也难溶解于水,于是他将其命名为“钇土”。

钇,是为了纪念石头的发现地伊特比;土,是因为当时人们习惯于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如氧化铝叫“矾土”,氧化镁叫“苦土”。

“钇土”的发现,犹如给世界化学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19世纪,对稀土的研究成为欧洲科学界的潮流,德国、瑞典科学家相继发现了铈、镧、铒、铽、镱等稀土。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问世,受其指引和启发,瑞典、法国、英国等科学家找齐了镧系元素的15个成员。

1913年,英国28岁的天才化学家莫塞莱一锤定音。他按照原子序数大小,将从镧到镥的15种元素,加上与之同族的钪、钇,这17种金属元素统称为“稀土”。

按照以上说法,“稀土”就是指储量绝对稀少且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吗?其实,我们可以把“稀土”这个名字理解为一个历史的误会,它描述的是这些金属元素在被发现初期的形态和分离难度,即“稀”是指“分散”和“难以分离提取”。

这是因为,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极其相似,就像孪生兄弟,要将它们彼此分离、提纯成单一的元素化合物,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极其困难且昂贵的。因此,纯净的、单一品种的“稀土”就显得非常“稀少”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工业革命的后来者,加多林发现“钇土”的1794年,正是清乾隆五十九年,朝野上下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

所幸的是,中国科学家中不乏远见卓识者,他们在欧美留学时,敏锐地感受到稀土对工业文明的推动作用,何作霖、郭承基等杰出的稀土科学家密切关注着世界科技前沿动向,相信在世界稀土盛宴中会有中国科学家的一席之地。徐光宪等科学家在稀土萃取分离及应用领域一骑绝尘,将中国稀土提取纯度提高到99.99%。

如今,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供应国。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为39万吨,中国产量27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9.2%。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魏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