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东北八十三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完成 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发布日期:2025-08-0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常钦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地表基质团队等基于地表基质调查关键数据集成,创新构建了涵盖“本底识别—功能解析—潜力分级”的全链条评价模型,完成了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适宜性评价。这是地表基质调查从“摸清家底”向“用活资源”的关键跨越,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及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精准科技支撑。不久前,覆盖我国东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地表基质团队等基于地表基质调查关键数据集成,创新构建了涵盖“本底识别—功能解析—潜力分级”的全链条评价模型,完成了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适宜性评价。这是地表基质调查从“摸清家底”向“用活资源”的关键跨越,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及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精准科技支撑。

不久前,覆盖我国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的地表基质调查任务完成,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建立起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可为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质量提升、后备资源拓展、碳储能力评估等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开创以“地表基质”为基础支撑耕地保护的新模式。该项目历时3年完成,调查范围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83个县(市、区、旗),总面积41.1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的38%。项目获取测试数据超122万组,全面构建了以1∶250000精度为主、1∶50000精度为辅的调查体系,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此次调查首次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根据“黑土层厚度≥20厘米、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的指标,首次实现黑土地资源“量化认定”,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约占调查面积的94%。调查还发现,项目区地下5米至50米深度范围内,分布着厚度大于20厘米的多层“黑土”,有机质含量为15克/千克至77.5克/千克。这一发现为研究黑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材料与视角。

基于地表基质层构型与黑土层结构特征,项目团队构建了包含地表基质本底、黑土层性状、侵蚀情况等指标的稳定性评价模型,划分出稳定区、较稳定区、潜在不稳定区与退化区;构建以土壤厚度、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养分、容重等为核心指标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区黑土地稳定与较稳定区面积占比86.34%,黑土地质量中等及以上区面积占比88.66%。

项目组基于调查发现,在目前面临退化风险的黑土地区域,不同类型退化与地表基质层结构高度耦合,如“土+沙”构型区易沙化、“黏土+粉沙”构型区易盐碱化、“土+砾”构型区则面临“破皮砾”问题。项目团队根据研究成果指出,黑土退化防控需回归地质成因,提出“基质先行”的治理逻辑,为精准修复提供了依据。相关成果可为开展黑土地分等定级、建档立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目基于近3万件样品数据,计算出2米以浅地表基质层全碳储量为34.01亿吨、有机碳储量达21.17亿吨,其中20厘米以浅表层碳储量为5.64亿吨。这一数据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

目前,项目成果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黑土地剥离工程、后备耕地遴选、耕地质量管理等多个场景中应用推广,为国家“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专项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据了解,未来,地表基质调查将进一步拓展调查覆盖面,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黑土地底数并构建常态化监测网,在提升耕地资源演变趋势的动态感知与响应能力的同时,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农业产业布局、生态修复、碳汇评估等深度融合,推动耕地保护理念从“表层治理”向“基质管理”转型升级。(记者常钦)

责任编辑:杨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