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朱湖田野,连片糯稻在骄阳下翻涌成绿色海洋,这片孕育千年米酒香的土地,正在书写着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共富的新篇章。
7月1日至7日,华中农业大学赴湖北省孝感市社会实践团队一行7人深入孝感市朱湖糯稻种植基地、米酒企业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研、政企联动座谈、科技赋能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了从“一粒米”到“一条产业链”的发展脉络,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助力产业升级提供了方法路径。
良种良法筑牢产业根基
“这些紫色糯稻富含天然花青素,抗病性强,酿出的米酒风味更独特。”在朱湖糯稻种子繁育基地,广西大学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校友周瑞阳俯身查看试验田,自豪地说。
周瑞阳扎根基地多年,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紫色、红色保健糯稻及抗稻瘟病品种,这些“金种子”不仅抗病性强,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且米粒饱满、淀粉含量适中,为酿造口感醇厚、风味独特的孝感米酒提供了坚实的原料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在孝感米酒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朱湖积极推广机器插秧、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让糯稻种植迈向标准化。如今,朱湖糯稻种植率达95%,平均亩产可达1200斤,比糯稻种子基地建立前亩产增收300斤,科技的“放大效应”让这片土地迸发更强生产力。
政企协同串起致富链条
“去年,我种植30亩鄂宝晶紫糯新稻种,亩产1100多斤,收购价比普通糯稻每斤高1.40元以上,既增产又增收。”朱湖办事处长湾生产队农户熊强敏站在翻涌的绿浪中,道出丰收的秘诀。
在长湾生产队,熊强敏的名字与“鄂宝糯稻”紧密相连。熊强敏既是农机手,又是粮食种植大户,在与鄂宝公司合作种植糯稻后,他的田地变成了样板田。在惠农政策和企业的技术加持下,年综合收入突破50万元,还带动20多户乡亲增产增收。
这背后,正是孝感政企协同的深度实践。当地政府与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为朱湖地区打造出一条特色产业振兴道路。政府搭台,建设农情观测站实时监测病虫害与天气,修排水沟、水泵站改善基建,选农户代表赴农业部门学技术;企业唱戏,米婆婆生物科技推行“订单农业”,三年间,糯稻种植规模增长近3倍,覆盖95%的农户,企业年收购量超2万吨,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
校地共建带动产业升级
珍珠糯硒含量远超普通稻米,是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如何用好这个绿色食品?
从2022年开始,在孝感农业部门支持下,朱湖联合鄂宝糯稻种业公司与湖北工程学院、孝感市农科院等单位一起发力,在朱湖办事处创建200多亩糯稻种子繁育中心,研发、遴选出珍珠糯、晶紫糯等9个优良品种,激活“朱湖糯米”增产增效潜力。同时,通过鄂宝公司试种、种植大户试种等方式示范引领,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这种“高校研发+企业转化+农户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成效显著,米婆婆近2年新增专利8项,研发的低温发酵工艺使米酒保质期延长50%;通过学校专业团队的讲授,农户通过手机获取天气、虫情等信息,实时制定合适的种植计划,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
随着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在朱湖挂牌成立,未来校地双方还将开展人才培训、技术推广等长效合作,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应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小糯米”撬动民生大改善
从周瑞阳教授在试验田中孕育的“金种子”,到米婆婆订单与村落串联的“金链条”;从农情观测站的一组组分析数据,到农户们账本中日渐稳定的增收——这条由科技筑基、政企护航、校地协同浇灌的特色产业链,正让糯稻香转化为共富甜。
在这七天的调研中,华中农业大学实践团队得到的不仅是实践项目调研的一手资料,更是传承千年的孝感米酒在新时代焕发的振兴活力。当高校智慧对接田间需求,当企业动能衔接政策保障,千年米酒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如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践团队深刻理解了孝感米酒的发展路线,更多关于米酒产业的构想正在师生与农户、企业的对话中“抽穗”。
今天的朱湖,糯稻香里飘出共富甜,这场跨越千年的稻米传承,终将在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的双轮驱动下,酿就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刘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