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巴基斯坦小伙阿克巴尔把他自己剪辑的短视频《中国留学日记》上传到了社交平台上,尽管只是三个月的项目培训,中国的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和热情的中国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4年5月,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到访陕西杨凌,提出希望中国为巴基斯坦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人员的合作计划。今年7月,首批292名巴基斯坦学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了三个月的学习,已学成回国,阿克巴尔就是其中一员。
促成阿克巴尔这段中国之旅的,是这个千名农业科技人员培养计划,而追根溯源,则是2019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
农业始终是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8月30日,上合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举行陕西专场吹风会,介绍了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建设情况。六年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与上合国家开展了多个农业国际合作项目,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何玲介绍,如对巴基斯坦农业技术培训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中哈农业产业合作项目等。不仅开办培训项目,为各国农业人才提供培训指导,而且还积极派出专家团队,把中国的优良作物品种和农业服务带到上合国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数据显示,农业基地先后实施农业技术培训80多期,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700多名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开展远程技术讲座50多期,5.1万人次在线参与学习。小麦、玉米、大豆等13大类115个优良品种的品比试验,以及苹果矮砧密植、农业节水、盐碱地治理等多项技术在上合国家推广应用,开花结果。
以科技为引领,带动了农业合作在广度和宽度上的扩展。如陕西爱菊中哈粮油合作项目建成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跨国大物流、大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供应链体系,成为中哈产能投资与合作的典范。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经中欧班列运往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丝路好味道”。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欧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华芹告诉记者,杨凌示范区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种跨境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通过为对方补齐人才和技术的短板,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从而将合作延伸至农产品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跨境电商等方面,这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融合,构建区域新的跨境供应链和产业链,也有利于我国跨境供应链的完备和强韧。
超越贸易本身的,是产业的双向赋能。何玲介绍,下一步,基地将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在当地建设商品交易中心、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等贸易载体,扩大农作物种苗、优质粮农产品、农资农化产品等领域贸易合作规模。
两千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从西域带回了葡萄、苜蓿等农作物。今天,“中国方案”随着中欧班列再次出发,为上合国家农业合作按下了“加速键”,为畅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维护区域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学习强国”记者何烨 左臻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杨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