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科技 » 科技动态 » 正文

助力人工造林 我国首次实现胡杨苗雌雄鉴定

发布日期:2025-10-23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作者:崔宁 李强 彭婵  浏览次数: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每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是新疆的“胡杨时间”。河岸、沙漠、戈壁,都被一片片金色的胡杨树装点。这独一无二的景色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助力。有研究表明,在一片几乎干枯死亡多年的胡杨林中,经过生态补水后,有138株胡杨“死而复生”,其中有120棵都是雄株,这也意味着雄性胡杨树在防风、抗旱、耐盐碱等方面的生命力更顽强。如果在极度干旱和恶劣的环境中,在

每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是新疆的“胡杨时间”。河岸、沙漠、戈壁,都被一片片金色的胡杨树装点。这独一无二的景色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有研究表明,在一片几乎干枯死亡多年的胡杨林中,经过生态补水后,有138株胡杨“死而复生”,其中有120棵都是雄株,这也意味着雄性胡杨树在防风、抗旱、耐盐碱等方面的生命力更顽强。如果在极度干旱和恶劣的环境中,在防风林的建设中有选择地栽种雄性胡杨树,改善生态的作用会更明显。

但很多人不知道,胡杨树属于“雌雄异株”。但树木在长大前很难分出雌雄,长了三年的树苗也分辨不出来,要等它生长6~8年、开花时才能分出来:雌树开花,雄树不开花。

为了解决“难分雌雄”的问题,塔里木大学李志军教授带着她的团队四处奔走,收集保存了中国和中亚胡杨分布区的近5000份胡杨种质资源。这些比沙粒更微小的胡杨DNA序列里,深藏着干旱地区生态重建的密码。经过多年研究,他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找到了能够区别雄株和雌株的分子标记。不管胡杨苗有多大,只需要取一点点,哪怕零点几克的叶片,就可以通过检测,把雄株和雌株鉴别出来,准确率很高。这项研究不仅揭开了胡杨的性别密码,还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实现胡杨苗雌雄分株,有利于根据胡杨生物特性精准繁育应用,助力人工造林。此外,李志军教授还带队完成“胡杨全生长季育苗移栽”技术,将胡杨幼苗移栽成活率由10%提升到95%。(记者崔宁 李强 彭婵)

责任编辑:任晓旭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