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宣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陆域近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任务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政策文件,建立了国家公园“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形成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设计。自2016年以来,在全国陆续开展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管理体制创新、严格生态保护、社区融合发展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目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首批5个国家公园开启新管理模式
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2万平方公里,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我国境内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面积4269平方公里,保存了我国最完整、最多样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唯一分布地。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面积1280平方公里,实现了福建和江西区域武夷山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在近期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尽快研究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选择能够代表国家形象、体现全球价值、国民认同度高,又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科学内涵的区域,作为国家公园的候选区,建立动态开放的国家公园储备机制。
据唐小平介绍,目前将组织编制好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组建好公园的管理机构,依据批复的边界范围进行勘界立标和自然资源资产的确权登记,按照每个国家公园的具体生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做好保护和社区协调融合,加强保护站点、巡护监测、科研宣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领整个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
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个等级,其中国家公园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最高。国家公园由国家主导,属国家事权,对跨行政区域、大尺度的自然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需要国家统筹谋划。
管理升级和收入补偿机制给国家公园带来新曙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李春良在会上介绍,下一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重点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加快国家公园的立法进程,全力提升监测监管水平,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让老百姓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实惠。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负责人王湘国介绍,三江源加强对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完成三江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建设野生动物迁徙廊道,建设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盗、偷采、盗猎等违法行为。同时实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全覆盖,稳定并扩大生态管护员选聘范围,使得高寒缺氧、远距离、大尺度区域得以有效地巡查管护,牧民从资源的利用者转变为真正的生态守护者。
据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负责人林雅秋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实施电子票务、车辆智能调度、客流承载监测、游客行为监控;利用红外相机、便携设备、巡查记录仪等技术装备,实时调配巡护人员,有效处置突发事件。该地区通过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林权所有者补偿等政策,完成了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3800多亩,按照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与管理;通过实行景观资源山林所有权、使用管理权“两权分离”管理,7.76万亩集体山林建立与旅游收入联动递增机制,平均每年村民“分红”300多万元;对九曲溪竹筏游览、环保观光车、漂流等实行特许经营,公开选聘1400多个村民从事生态保护、旅游服务等工作。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负责人侯翎介绍,通过开展虎豹栖息地修复和林地清收,有序退出开发项目,生态修复4万多公顷面积,打通了虎豹迁徙通道,梅花鹿、棕熊、亚洲黑熊、水獭、獐、原麝、斑羚等野生动物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通过生态护林员“一户一岗”、替代生计培训等一系列民生项目,设置公益岗位10632个,累计发放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金额约560万元,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都积极投身保护工作。
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负责人黄金城表示,通过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害的天然林和受干扰的次生林,逐步恢复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按照“一县一策”的原则制定生态搬迁方案,对核心保护区1885人开展生态搬迁,探索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置换,解决搬迁土地“处置难”的问题。
未来更多国家公园“成熟一个设立一个”
唐小平表示,目前第一批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符合国家公园设立的9项标准和规范,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见到了明显的成效,而且认真处置了一些矛盾冲突,在社区形成了设立国家公园的共识。另外祁连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这5个国家公园试点区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边界范围,妥善解决矛盾冲突,“成熟一个设立一个”。
唐小平认为,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安排好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在国家公园内原有的工矿企业、村镇、开发项目,该退的要退,暂时不能退的可设过渡期有序退出,今后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都要在一般控制区里开展。同时,引导原住居民绿色发展转型,优先考虑当地居民或当地企业参与国家公园特许经营项目,支持当地居民在适宜的区域从事如林下经济、农事体验等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当地政府在国家公园的周边或者入口建立一些入口社区,发展特色小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考虑到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因为生态保护、开发项目退出受到的一些损失等因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也要向国家公园所在地区倾斜。同时,也要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制度,完善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制度,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唐小平表示,通过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成熟制度和国内的成熟经验,能使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处于良性互动协调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记者季晓莉)
责任编辑: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