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生活会是什么样?12月14日,《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下简称为《导则》)发布,引导村庄服务设施进行针对性、差异化配置,村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公共服务。这是全国首个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沈村的陈月才夫妇喜欢运动,每天在自家门前跟着音乐做健身操,吸引了很多邻居一起锻炼。村委会得知村民需求后,在改建“家门口”服务中心时,将底楼大办公室装修成了舞蹈厅、村委会后面空地浇筑成沥青操场。青浦区章堰村有3处功能多元的“客堂间”,作为邻里中心的延伸拓展阵地,将包括健康科普在内的文化资源直接从街镇配送到村居。
《导则》选择浦东海沈村、青浦章堰村开展试点,从生活、生产、生态、治理四个维度,明确了乡村生活圈的理念、规范、标准等,引导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
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中心,构建了“行政村—自然村”两个层面的分级配置设施,以“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和邻里驿站(党群服务点)”作为核心设施做实“一站式”家门口综合服务体,打造融党建群建、事务办理、老人就餐、日间照料、看病配药、医疗保健、文化休闲、亲子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厅”,保障多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通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充分考虑上海乡村空间功能和未来面临进一步优化的趋势,创新提出睦邻友好、健康养老、自然生态、创新生产、未来创业、艺术文创、旅游休闲、智慧治理八大乡村社区场景引导策略,引导村庄服务设施进行针对性、差异化配置,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乡村生活共同体。
12月14日,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行动同步启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表示,上海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和保留村更新等工作,重点推动“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和“邻里驿站”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上海特色和示范意义的乡村社区生活圈范本,让村民们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
责任编辑:傅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