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痕上“网”绿,深山驯虫忙。
在塑料大棚前,记者见到了正在忙活的老严。老严双手提起一块块遮阳网,晾到一字排开的木架上。遮阳网上,满是从野外采回移栽的苔藓。
“这是大叶侧枝匐灯藓,更适合蚜虫寄生。”老严所说的蚜虫,指的是倍蚜虫,其繁育是五倍子生产技术的关键。
五倍子又称工业味精,提取的单宁酸等原料,可制取近百种精细化工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可出口创汇。
记者看到,山坳间,9个大棚一字排开。每个大棚内,悬挂着350张布满苔藓的遮阳网,弥漫着湿热的味道。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百年关村三组,在老严的带领下走进倍蚜虫繁育基地。在绿油油的苔藓中,老严指着星星点点的小白点告诉记者,这是白蜡球,里面包裹的正是秋迁蚜产生的弱蚜虫,因为太弱太小,在天寒时就要分泌蜡丝将自己包裹起来,才能安全越冬。老严笑着说,这就像人要穿羽绒服过冬一样,待到春天升温,它就会脱掉蜡球,长出翅膀,开始迁飞。
今年54岁的老严,大名严高红,是首批中国林业乡土专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宜昌楷模”。
为了生计,严高红种过地、打过工、做过木匠,在1992年的一次“科技下乡”活动中与五倍子结缘。但他发现漫山遍野的倍林结果少,成了乡亲们的“伤心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严决心闯出一片天地。他边研究边请教,得知症结在于野生的倍蚜虫太少。倍蚜虫好比生产五倍子的种子,其数量多少直接决定五倍子产量。
老严回忆,那段日子,他以山为家,以家为科研所,尝试人工培育倍蚜虫。反复试验中发现,大叶侧枝匐灯藓最适宜倍蚜虫繁育。
1997年,他摸索总结出挖坑栽培苔藓、人工培养倍蚜虫的方法,然后在条件成熟时选树挂虫,当年以单株5年生五倍子树48.5公斤鲜倍的好收成,改写了全国五倍子18.75公斤的单产纪录。
培育出来的春迁蚜,如何飞离苔藓乖乖上五倍子树呢?老严带着记者来到大棚旁边的一间农房,一台架在车轮骨上的风车状自动分袋机呈现在眼前。这是老严的“发明专利”。他一手拿着小小的牛皮三角袋,一手拿起一根鹅毛,演示分装春迁蚜的过程。
“每袋装倍蚜虫100至110头,7个人一个晚上能装2万袋。”第一次听说小小的虫子以“头”计算,老严看着记者好奇的眼神解释说,春迁蚜很小很小,绣花针眼里可并排穿过七八头,他们以“估堆儿”的形式来提高分装效率。
为尽量缩小数量误差,老严又发明了“土办法”,每分装半小时停顿一次,在白纸上再数一次倍蚜虫。
放倍蚜虫也是一门“学问”。走进一处倍林,老严向记者“科普”:倍蚜虫有向上爬的习性,和蚂蚁一样;每袋倍蚜虫“管”12个倍树芽,袋要挂在主倍枝下方……
“一生只做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做透。”老严扎根深山30年,逐渐摸透了倍蚜虫的“脾气”。令老严欣慰的是,通过采、收、分、装、放等倍蚜虫培育技术的实施和推广,五倍子产量稳步上升至每亩40公斤至60公斤,每亩倍林收益约2000元。
如今,老严带头成立了五倍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41家农户种植倍林,户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局长告诉记者,在老严们的带动下,五峰种植人工倍林近六万亩、建成倍蚜虫繁育基地3万多平方米,每年生产近400吨干倍,带动1000余户倍农致富。老严的技术,也走出五峰,输出到重庆、贵州、陕西等地。
责任编辑:张若韵 沈媛
总平台审核编辑:吴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