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自然与地理 » 正文

物种故事|中华鲟:水中“活化石”

发布日期:2022-12-13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许焕岗  浏览次数:47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中华鲟(图片由作者提供)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经有1.4亿年的历史,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名字冠“中华”,虽身居海外却不忘故乡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它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性是栖息在大海里成长,洄游至江河上游产卵繁殖,形成了一种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性。每年的夏秋季节,生活在近海水域的、已经性成熟


中华鲟(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经有1.4亿年的历史,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名字冠“中华”,虽身居海外却不忘故乡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它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性是栖息在大海里成长,洄游至江河上游产卵繁殖,形成了一种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性。

每年的夏秋季节,生活在近海水域的、已经性成熟的中华鲟,要洄游至江河上游的出生地产卵繁殖,游程达数千千米。比如,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洄游到出生地,就要经历3000千米的溯流搏击。

孵化出的幼鱼,随江河而下,一般于翌年的五六月间到达河口,它们要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进行生理调节、索饵育肥,到了八九月便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再洄游故乡产卵繁殖。

这一过程一般要间隔9年至20年,有的还会超过20年。中华鲟性成熟比较晚,雄性9岁到18岁性成熟,雌性14岁到26岁性成熟。但不管时隔多少年,它们总要回到故乡繁衍后代。

曾有外国人将中华鲟移居到他们国家的江河里,希望中华鲟能在那里繁衍后代,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中华鲟一心恋着自己的故乡,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历经何种千难万险,它总是执着地往故乡游。饥饿、疲劳、恶浪、激流,通通不能阻挡它,最终它要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

正因此,人们用“中华”二字给它命名。

淡水鱼中的“老寿星”,有“活化石”之称

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古老中华鲟光是“之最”就占了若干个:

一是分布纬度最低。在现存鲟形目中,中华鲟是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它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的区域,在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等水系中也曾经出现。据文献记载,此前,海南省沿岸也曾出产中华鲟。但目前,只有在长江中下游及近海水域,人们还能见到中华鲟的身影,在其他江河中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

二是体形最大,生长最快,寿命最长。常见的中华鲟个体体长0.4米至1.3米,体重50千克至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5米,体重超过千斤,载入文献的中华鲟“长江鱼王”体重达600千克。在鲟科鱼类中,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雄鱼平均每年增长5千克至8千克,雌鱼增长更快,平均每年增长8千克至13千克。中华鲟寿命最长可达40年,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的鱼。

另外,中华鲟还是溯河洄游性古老珍稀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由于中华鲟是介于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具有许多原始特征,它在鱼类演化史中有着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进入现代以来,古老的中华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据科研机构的监测研究,20世纪70年代,长江里的中华鲟繁殖群体约有1万尾,到了20世纪80年代,数量骤减为2176尾。进入21世纪,据2000年的监测,中华鲟的数量只有363尾了。到了2010年,数量仅有57尾……难道古老的中华鲟已经走到尽头,要与人类彻底告别?

改善环境丰富“口粮”,保护成效初显

2022年9月14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心岛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正在开展中华鲟繁育工作,此举是为2023年放流中华鲟做准备。这只是中华鲟保护的一个缩影,为拯救中华鲟,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效初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中华鲟人工孵化成功。

据了解,从去年10月以来,浙江省余姚市登记意外捕获而后放生的中华鲟70多条,其中今年就有50余条。这一数据令人振奋,它表明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可能正在恢复。

据报道,包括中华鲟研究所在内的多个机构,30多年来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但中华鲟的命运依然让人揪心。2021年,科考队通过多种手段,调查中华鲟是否野外产卵,但一无所获。

为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我国还注重支持和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比如在湖北和四川两省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同时,还加大力度建设保护区。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在江苏省东台市、上海市长江口和湖北省宜昌市建立了3个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以及“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已经发生逆转,中华鲟的“口粮”也越来越丰富。只要它们能在野外生存下来,并且生活得不错,当种群达到一定的数量,在野外自然繁殖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初见一缕曙光,要让中华鲟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还任重而道远。我们真心希望它们的命运能和大熊猫一样逆转。

责任编辑:宋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