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绿了村庄 富了老乡——湖北恩施市以党建链串起茶产业链

发布日期:2025-05-2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刘林 唐娇 杨春苗  浏览次数:4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湖北恩施市地处长江之滨、武陵山腹地,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湖北重要生态屏障。这里山川秀美、人文璀璨,富硒资源得天独厚,硒茶产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恩施市立足独特资源优势,用党建链串起茶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市茶产业年产值突破92亿元,“恩施玉露”年产量达2900吨,年产值19.2亿元。芭蕉侗族乡作为“恩施玉露”发源地,也曾陷入发展窘


湖北恩施市地处长江之滨、武陵山腹地,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湖北重要生态屏障。这里山川秀美、人文璀璨,富硒资源得天独厚,硒茶产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恩施市立足独特资源优势,用党建链串起茶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市茶产业年产值突破92亿元,“恩施玉露”年产量达2900吨,年产值19.2亿元。

芭蕉侗族乡作为“恩施玉露”发源地,也曾陷入发展窘境,缺乏有效统筹管理,茶农、茶商恶性竞争,茶产业几度陷于破产边缘。

改变源于茶产业党支部的成立。2022年,芭蕉侗族乡成立石榴籽公司党支部,覆盖全乡18个村、152个合作社及1.5万户茶农,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统筹制定种植标准、协调鲜叶收购价格、对接电商销售渠道,推动全乡发展茶叶11万亩。

建强组织,串起产业链。恩施市建立“市级产业链联合党委—乡镇涉茶领域部门党支部—茶产业链上党组织”的链式格局,将组织建在链上、资源聚在链上、服务沉在链上,实现党建链带动产业链、致富链。

在盛家坝镇,党小组建在硒茶产业园,阵地建在茶产业链最前沿,回引落地5家茶企、1家配套企业,构建“园区党小组+企业带头人+农户”链接机制,园区年产值近亿元。

在屯堡乡花枝村,茶产业党支部书记刘小英敢想敢试,探索“统一管护标准、统一防控措施、统一农资供应”发展模式,通过1个党员联系10户群众,分片包户把关选种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辐射带动1200户茶农种上花枝茶,屯堡花枝茶逐步成为恩施绿茶中的重要品牌。

把荒山变茶园,绿了村庄,富了老乡。沙地乡秋木村利用村集体经济补贴村民采购茶苗、请人教技术、试点发展,引回致富能手承包100亩荒废老茶园,成立硒妃科技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为茶农提供种植、采摘、收购“一条龙”服务,全村发展优质茶叶1700余亩,茶农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按照“党小组建在产业链、党员干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思路,恩施市在茶企、合作社、协会等经济组织和种植茶农中,设立生产管理、市场销售、茶艺研发等党小组,推动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延伸、组织活动与企业经营同步开展。

“我们坚持有机种植,茶叶品质和产值逐年提高,仅‘蓝焙’产值就突破了5000万元。”“茶叶销到了国外,对品质要求高,但收购期长,要做好宣传和技术指导。”5月14日,白杨坪镇洞下槽村茶产业党小组8名党员齐聚有机茶园,共同商量春茶采购事宜。

80多岁的老党员杨胜伟,作为国家级非遗“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人,创新融合工艺,既保留传统蒸青技艺,又将生产效率提升3倍,使“恩施玉露”从濒临失传走向产业化,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传承基地,培养一批又一批制茶人传承“玉露技艺”,“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达40亿元。

党员带头,茶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恩施市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聘任发展顾问等方式,引导党员在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文化传承等环节中当先锋、作表率,传承更新制茶技艺,让种茶制茶成为必备技能,每年干茶产量1.7万吨,32万茶农因茶致富,茶农人均茶产业年收入超过7000元。当前,全市38.7万亩茶园正值春茶采摘季,订单量持续攀升,呈现产销两旺态势。(通讯员刘林 唐娇 杨春苗)

责任编辑:郑茗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