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以工代赈兴农田 铺就富民强村路

发布日期:2025-07-11  来源:《雷锋》杂志  作者:吴鑫  浏览次数:1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夏日骄阳下,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南街村回民营子村组的957亩高标准农田如绿色绸缎铺展,银白色滴灌带泛着粼粼波光,田间地头笑语盈盈。这片土地正经历蜕变——总投资23.45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让农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更带动40户村民家门口增收,人均增收达1497元,用“小项目”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希望”。从项目立项到资金使用,南街村严格执

夏日骄阳下,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南街村回民营子村组的957亩高标准农田如绿色绸缎铺展,银白色滴灌带泛着粼粼波光,田间地头笑语盈盈。这片土地正经历蜕变——总投资23.45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让农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更带动40户村民家门口增收,人均增收达1497元,用“小项目”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希望”。

从项目立项到资金使用,南街村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每个环节置于阳光之下。

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层实践,南街村创新“田间购肥+自主劳作+土地改良”全链条模式。项目累计收购本村有机肥2871立方米,让庭院粪肥变废为宝。“以前粪肥堆在院里又臭又占地方,现在按市场价收购,光卖肥就挣了7000多!”村民于全和装车时喜不自禁。村民参与土地深松、旋耕等作业还能领报酬,全村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4.355万元,实现“就地取材+家门口就业”双重收益。

机械化耕作与生态改良的结合,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机械化耕作与生态改良让土地焕发新生。10余台农机昼夜作业,957亩土地经深松旋耕后,土壤板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种粮大户陈振华拨着青翠的玉米苗笑道:“今年用了有机肥和深松技术,化肥少用20%,苗比去年壮实多了!”据测算,改良后农田每亩预计增产300斤,年总增产143吨,为全村191人人均增收1497元,让村民的“饭碗”更稳。

农技人员深入回民营子村组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

水利升级更添活力。482.3千米滴灌带如毛细血管延伸田间,5套升级水利设施与修缮一新的机电井房,终结了灌溉季“用水难”的历史。“过去浇水要熬夜排号,邻里常闹矛盾,现在既省水又省心!”村民李亚瑞说。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邻里纠纷消失,村民自发组建管护小组,共同守护这份和美。

项目推进靠规范透明机制。从立项到验收,南街村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每个环节都晒在阳光下。“公示栏上工程进度、资金明细一目了然,心里踏实!”村民监督员马玉春说。施工高峰期,20余名村民自发成立义务监督队,成了项目“编外生力军”。竣工后,村“两委”制定管护公约,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效益持续释放。

项目累计收购本村农户生产的有机肥、农家肥2871立方米,让40户村民的庭院堆肥变废为宝。

“项目最宝贵的是凝聚了民心。”南街村党总支书记李学森感慨地说。项目建设中村民参与度达92%,从“旁观者”变“参与者”,让乡村振兴成为全民事业。如今,这一惠民工程不仅带来143吨增产预期,更培育出12名“土专家”,为发展积蓄力量。

夕阳下,灌溉系统开启,水雾织出彩虹。“以工代赈”遇上高标准农田,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值,更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正如街道办主任刘峥所言:“每株庄稼都是政策落地的见证,每张笑脸都是乡村振兴的注脚。”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刘晓彤 张宸铭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