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龙江大地,盐碱试验田里的水稻陆续进入拔节期,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中心)近日吹响了田间“体检”集结号:20余名科研骨干组成专家团,穿梭在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等地的试验田中,每到一处,专家就化身“田医生”,从品种长势到栽培管理细节逐一进行“把脉”。
东北中心专家与种植户交流
“新秀”亮相:夯实种业芯片
走进东北中心齐齐哈尔试验站的苏打盐碱地高产示范区,阵阵稻香迎面飘来。今年,水稻新品种“齐粳8号”在这里首次亮相。
“你能想到吗?这里土壤的pH值在9.0至9.2之间,属于中重度盐碱地,不适宜常规作物生长,但从现在的情况看,‘齐粳8号’长势良好。”东北中心齐齐哈尔试验站站长马波告诉记者,这一品种在2024年通过审定,具有分蘖好、产量高、耐盐碱、抗倒伏且香味浓郁等优良性状,今年秋天示范区的产量有望达到每亩500公斤。
“这片水稻的分蘖数不错,达到了设定的预期指标,接下来要注重加强病虫害防控。”在大庆市林甸县的耐盐碱水稻试验田中,“龙粳3048”长势喜人,这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马文东专门为这处中度盐碱地选择的适种品种,也是东北中心对“以种适地”理念的生动实践。
水稻耐盐碱性鉴定试验田
马文东介绍,这处盐碱地往年种植的常规水稻品种亩产不足500公斤,今年种植的早熟高产水稻品种“龙粳3048”具有较好的耐盐碱性,在正常地块的亩产可以达到650公斤,在此处的产量预计能提升到每亩550公斤。
匿名考试:加速良种选育
在东北中心齐齐哈尔试验站,记者发现了一处特殊的稻田,它四周的田埂处由水泥砌成,稻田中插着不同的编码牌,中间生长的水稻在株高、颜色等方面也有诸多区别,明显不是同一品种。
“这里正在对84份参试材料进行匿名考试,考察内容就是采用盐碱池与盆栽相结合的方式,在pH值为9.0左右的盐碱土中,集中考察水稻的耐盐碱能力,其中通过考试的‘优秀学员’,未来有望助力更多盐碱地变成‘米粮仓’。”马波解释说,这就是由东北中心齐齐哈尔试验站承担的黑龙江省水稻耐盐碱性鉴定试验,目的就是准确鉴定参试品种的耐盐碱性,加快黑龙江省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
盐碱地水稻种养结合试验地块
记者还在采访中了解到,黑龙江省为了加快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审定及推广的步伐,在2024年首次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并在省内新设9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点,其中东北中心申报并承担了7个试验点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工作。
创新模式:增进多方效益
向盐碱地要产量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稻农增效益。今年,东北中心在安达市先源乡友谊村学祥家庭农场的1000多亩水稻田中,创新性地引入“盐碱地水稻种养结合、耐逆增效技术模式”,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实现一地双收。
这一模式听来简单,实际上是多项科技成果的集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张喜娟研究员介绍,他们团队为此处选种了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龙稻327”,配套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改土培肥增效技术、中微量元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配施防灾减灾、耐逆增产技术,同时进行水稻、小龙虾种养结合,目的是为本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循环与科技赋能提供参考。
专家团为盐碱地水稻种植户出谋划策
“此次田间检查不仅全面掌握了东北中心科研工作的实时进展,更通过跨团队的现场交流与协作,形成‘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的科研氛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中心主任卢淑雯在总结会上肯定了各团队在试验田精细化管理上的成绩,并列出了下一阶段的“攻坚清单”:攥紧“种子芯片”,培育既耐盐碱又高产优质的“大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踩准“产业鼓点”,推动学科布局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拉长“效益链条”,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据了解,东北中心运行3年来,因地制宜、分类改造,“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使盐碱地粮食产能不断提升,目前已选育推广了2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示范水田平均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000万亩。
作者单位:黑龙江日报
责任编辑:姚亭 王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