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生态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文化土壤。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继承和发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崇俭去奢、合理消费,生态保护、为政之要,用养结合、因地制宜”等中华文明生态智慧,并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美丽中国;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122;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8-0012-0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承载,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拥有悠久历史和磅礴创造力的中华文明经数千载而历久弥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绵延的文明积淀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从中寻找源头活水,使其与建设美丽中国行动相契合,更好激发中华儿女共建美丽中国的创造活力。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陆海兼备、幅员辽阔的中国雄踞东亚大陆,紧邻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处于四季分明的温带,自古以农立国。不同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且可以精准管控的工业化大生产,与土地联系紧密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有着浓厚的时间节律和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农作物播种、生长、成熟、储藏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生产过程,需要依靠鲜明季节特性、负载不同光热因素的自然条件。在长时间观摩物候变化基础上,先民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合理依据天时安排生产生活:农忙时节,紧锣密鼓,不误农时;农闲时间,养精蓄锐,为下一年收获积攒新的力量。《淮南子·主术训》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先民有所为有所不为,维系天地人之间的精巧平衡,并构筑出复杂精巧的社会结构。
对先民而言,时间有着独特的文化特性和社会意义。在宏阔又精微的历史视野下,“生于斯、长于斯、聚国族于斯”的先民,从时间抽象出敬天顺时、循时而动、天人相应、顺时取物、天人合一、与四时合其序等文化观念,确保纷纭万状的社会生活与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合拍共振,以求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先民看来,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血脉相连。世间万物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紧密联系,各自拥有独立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同为地球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动植物生长发育,一步一个台阶,经过长时间的孕育沉淀,形成丰富的自然资源。仰仗自然资源生存的民众按照循环不息的自然节律获取维持生存的衣食之资,给予动植物充足的养成时间。《礼记》中就有记载:“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先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认识和行为,为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构筑了绵密的保护屏障,也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生态兴则文明兴。”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唯有健康富饶的生态系统,才能托举稳如磐石的食物生产体系,进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坚实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崇俭去奢 合理消费
在人与自然协同演化过程中,一定数量的人口总是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土地开发与人口增殖互为推进,在促进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稳步提升的同时,需要增强抵御风险和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在农业生产空间大幅拓展过程中,诸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农作物高密度种植等行为取得立竿见影的产出,但也给生态系统带来林林总总的压力。生活品质提高、社会结构繁复、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发展差距拉大也会衍生一定数量的奢侈型消费、炫耀性消费等,给生态系统带来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生产力和环境容量不可能大到予取予求的地步。有限的地球生产力水平和环境容量与有可能无限的人类欲望构成一组结构性矛盾。人口压力和物质欲望传导之下,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过度开发,导致自然环境遭受破坏,有可能将局地生态系统推向崩溃边缘。对于这一点,一些古代文献中已有所体现。《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为了能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先民通过礼乐教化调适社会规范、社会行为,使自然生态维持在一个可再生的健康水平。例如让民众在饮食、衣服、居室、车马、婚丧嫁娶等方面有章可循,在资源使用源头上抑制铺张浪费之风,进而减缓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崇俭去奢、反对暴殄天物普遍被视为一种美德。孔子在表达对“礼之本”的看法时指出,在礼仪方面,与其追求奢华,不如保持节俭,倡导简约适度、有所规矩的生活方式。在资源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节约资源就是增加资源和善待自然环境。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助于风清气正,降低物资消耗,减轻生态系统的负荷。
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显著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由于人口规模巨大,再小的环境资源问题只要乘以人口规模,就会变成世界性难题。再多的环境资源总量只要除以人口规模,人均环境资源量就会立即捉襟见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强调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
生态保护 为政之要
在土地、资本、技术、工具等要素中,不可再生的土地在农耕文明体系中至关重要。只有土地才能长出庄稼粮食,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托举良性的经济社会体系,保护生态系统健康攸关国计民生。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普遍认为,人生天地间,良好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人伦和谐的基础,也是族群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早在西周就有这样的认识,《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孟子认为,为政者勤政爱民、率先垂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自然山林、江河湖泽永葆生机,民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养生丧死无憾”,就是真正的“王道之始”。政治为管理众人之事,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为生态环境有着福泽芸芸众生的公共产品性质,所以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在“管理众人之事”中占据一席之地。自古代以来,为政者推出一系列有章可循的保护环境法令,为生态环境保护设置清晰的高压线。例如,《管子》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以雷霆万钧的刑罚,为“封山”划出不可逾越的生态保护红线。以法治之力夯实森林自我再生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为民众守护生存空间,也为后代子孙留下弥足珍贵的生态宝库。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指出“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并要求把“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经过多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用养结合 因地制宜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因地制宜的发展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作为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借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跃升体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人们立足脚下土地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千百年来,人们根据不同土地特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在不同的生态空间生产相应的产品,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比较效益,以“一域之所能”满足“全局之所需”,做大社会财富蛋糕。用地是索取,养地才是回馈。如果一味索取或用地多于养地,土壤肥力渐次流失,农作物产量就会日趋减少。久而久之,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对土地实行用养结合,既使用土地也养护土地,这贯穿了中华民族与土地资源互动的全过程。
在深谙土地特性的先民看来,土壤肥瘠并非一成不变。实施积极有效的人工干预,对贫瘠土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就能在日积月累的生态修复中将其变成肥田沃壤。让土壤重新焕发生机是中国改良生态环境、提升公共福祉的佳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与所处环境协同进化,形成一系列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卓有成效的地方生态智慧。江南水乡旧俗,生了女儿要在自家庭院种植香樟树。女儿长大出嫁时,家人将已经成材的香樟树砍伐、制作箱柜作为嫁妆。这种习俗既美化了庭院环境,也降低了木材长距离运输导致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人人汇聚的“微生态”效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贵州侗族儿女巧手慧心,将稻、鸭、鱼放在一方空间相生共长。稻田为鸭、鱼的存活提供优质水生环境,鱼吃掉杂草,鸭在田中游弋松动土壤,有利于水稻茁壮成长。稻田共生系统养出的稻、鸭、鱼,满足侗族儿女日常饮食需求。这些与各地具体而微“小环境”紧密契合的地方生态智慧充实了中华生态文明的浩瀚星河,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处理好近期与长期的关系,不但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把祖祖辈辈耕种的耕地保护好提升好,为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我们党高度重视土地的永续利用,推动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内涵,坚持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是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国民精神素养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明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撷取精华,返本开新,将沉淀千年的养分滋润、注入新时代,更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LLMLB04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3]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7:我们变化中的环境综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樊良树,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谢雨柔,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齐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