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以入选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锚定经济、城乡、生态、文明“四大共富”机制,通过探索“以产促融、产城融合”带动“城乡共融、全民共富”的邵武路径,盘活碎片化闲置资产、山林耕地等资源,精心打造“五谷丰登”党建富民强村品牌,让鲜花谷(鲜花产业)、林栖谷(林产业)、金穗谷(水稻产业)、瓜果谷(水果产业)、中药谷(中草药种植产业)的“稻花香、竹林茂、瓜果甜”,化作了城乡共富的“真金白银”。
每年三月,走进大埠岗樱花小镇,一树树美丽的樱花,盛放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四海一家大埠舫振兴工坊里,当地村民张阿姨正在整理汉服租赁摊位,她身后的连史纸非遗体验区里,游客正饶有兴致地体验连史纸手工拓印。
樱花盛景点亮春日时光(林金兰 摄)
据悉,大埠岗镇近年依托邵武“三丰故里”地标,拓宽大埠岗樱花小镇3A级景区发展格局,深挖道峰山“三丰祖庭”历史文化,打响“五台胜境”品牌。“鲜花谷”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消费超100万元,促进就业200余人。昔日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如今成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五谷丰登’能结出‘共富果’,关键在党建引领‘牵线搭桥’。我们推动支部与企业、合作社联建,引育、扶持‘乡村振兴共富合伙人’有效融合,打造道源里稻萍鱼振兴工坊、四海一家大埠舫振兴工坊,在樱花、台湾金针花、乌石木槿花等鲜花加工、稻米深加工领域下功夫,并升级智慧旅游平台,把傩舞、连史纸等非遗与‘鲜花谷’体验项目有机融合起来。”大埠岗镇党委书记孙武健介绍道。
邵武市将大埠岗“鲜花谷”等景区串点成线,主动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和环武夷山世遗地文旅集聚区建设,以“全国最美公路”世遗1号风景道为主线,实施新一轮“引客入邵”行动,将文旅“流量”转化为共富“增量”。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589.57万人次,同比增长17.5%;旅游花费57.98亿元,同比增长16.8%。
坐落在拿口镇的邵武市全竹茶空间备料基地,琳琅满目的竹制品陈列其中,“以竹带塑”“以竹代木”在这不仅是“纸上谈兵”,“林栖谷”成为了护绿固本的经济富矿。
拿口镇竹林(刘可升 摄)
“过去砍竹卖竹赚辛苦钱,现在竹材做成家具、竹纤维变成布料,身价翻了好几番!”拿口镇竹农张师傅说道。
邵武以获评“中国竹家居之都”“中国特色竹乡”为契机,重点打造拿口镇丰产竹林优质原料基地,以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合作经营竹林,探索形成基层林业治理现代化样板。截至目前,拿口镇加尚村特色林业收入每年80余万元,村民每人每年享受林业分红达500元,固住村自2023年以来人均分红持续保持在630元。
“我们镇通过‘科技+机制’双轮驱动,扩大‘森林生态银行’覆盖面,推动更多村集体参与合作经营,合作社探索创新‘村社一体’‘1+4’等多种经营模式,现已整合4.39万亩竹林,让每吨竹材附加值提升30%,推动周边竹资源实现‘竹尽其用’,持续释放绿色红利。”拿口镇党委书记叶其拯说道。
作为我国竹子重点产区,邵武市“一根竹”产业链拔节生长,以竹产业入选福建省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为抓手,打造竹科技产业园,健全“政产学研用”模式,探索工程竹材研究与开发利用,持续完善自动化大型竹材分解点、微生物发酵竹粉饲料原料生产线建设等。2025年上半年,全市竹产业产值实现26.21亿元,同比增长8.9%。
在肖家坊镇坊前村美丽田园里绿意盎然,成片的水稻迎风摇摆,制种户们脸上都是喜悦。
作为“金穗谷”的核心区,肖家坊镇成立水稻制种功能型党支部,通过“化散为整”模式,链接省龙头企业福建天力种业的技术资源,实现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发展。
肖家坊镇坊前村坊上组高标准农田(王继兵 摄)
“我们通过支部带党员、党员带农户,积极探索水稻制种‘跨村联建’‘飞地制种’等发展模式,既有效推动水稻制种产业规模化发展,又带动山区村增收致富。”肖家坊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肖卫明介绍道。
目前,肖家坊镇形成“烟促稻长、稻助烟丰”良性循环,今年制种面积达17197亩、烟叶稳定在5600亩,烟稻轮作总产值预计8800余万元,亩产值可达9000元。此外,在金坑乡,“金坑好米”等“土特产”与卓邦米业合作,从育秧到加工全程溯源,2000万元产业链项目投用后,每斤大米售价提升2元,村民劳务收入同比增长20%,将“百企富带百村富”行动落到实处。沿山镇推行“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模式,其中,古山村党支部通过流转100亩土地入股水稻制种项目,按制种效益的30%增加村财收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增收。眼下,全市38家种业企业在邵入驻备案,带动59个村发展制种产业,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
大竹镇阳光玫瑰葡萄的名声在外,还没到上市的时候就已经被订购一空。村民们拿起刚采摘的葡萄,忙着包装,产业振兴的丰硕成果让他们“甜”在心头。
大竹镇大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鹤峰表示,大竹村党支部领办的共富模式结出硕果,百亩“共耕社”示范园里,阳光玫瑰葡萄挂满枝头。同时,科特派指导下的新型农民,正在数字化农场里管护着获绿色食品认证的“见展眉”葡萄,现在葡萄不出村就被抢订一空了。
大竹镇“共耕社”阳光玫瑰葡萄园(李黎媛 摄)
“瓜果谷”串联起大竹、卫闽、水北的水果产业带,建成水果分选流水线和冻干车间,猕猴桃、火龙果变成网红零食。
卫闽镇的“沙田柚”振兴工坊,建立“乡村振兴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5000亩果树挂果在即,50亩温控大棚和2500立方米冷库保障四季供货;水北镇的“大乾福桃”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打造大乾村生态共富桃园,预计年产值200万元。2025年上半年,“瓜果谷”带动村民劳务创收超60万元,产业链收益让农户们的日子比蜜甜。
在和平镇多花黄精科技小院的标准化基地里,黄精苗长势正旺。
“以前的黄精埋在山里没人要,这两年,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本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中药材,创新实施‘定制药园’和‘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不仅解决了中药材种植推广的难题,也解决了农户‘种什么,卖给谁’的困扰,通过现代技术,现在黄精可以做成茶饮、茶点、面膜,能带动人均年增收1.2万元。”和平镇党委组织委员张一鸣说道。
据悉,和平镇作为“中药谷”的核心,依托全省首个多花黄精科技小院,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30余种产品,形成全品类矩阵,推动黄精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向“林下药、林上产、林中游”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目前,全市种植中药材30余种、面积5.7万亩;黄精种植面积3.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2.8亿元。“福九味”科普步道旁,润身堂里黄精制品受游客青睐,游客在步道散步后,还能品黄精茶、食黄精饼,小小的黄精成了联结城乡融合发展的“健康使者”。
从鲜花绽放的文旅融合,到竹林摇曳的绿色经济,从稻浪翻滚的种业创新,到瓜果飘香的全链增值,再到药材繁茂的生态富民,邵武“五谷丰登”品牌正书写着鲜活答卷,为山区县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共同富裕路径提供了邵武样本。
责任编辑:王晓云 刘畅 王海云